李家人滿心期待著李老大能帶回滿滿當當的雞蛋,可誰能想到,老大一上午奔波下來,收穫寥寥無幾。
而老三李肆民呢,連村子的門檻都沒跨出去,就輕輕鬆鬆地收了六百多個雞蛋!這巨大的反差,讓李家人驚得合不攏嘴。
按照供銷社的收購價,一個雞蛋四分錢,六百多個雞蛋算下來,那可就是二十多塊錢呢。
實際上,李肆民心裡清楚,如果他願意,還能再多收一些。因為招待所給出的最高收購價是五分錢一個。
在這個計劃經濟的時代,全國的物資都實行統一調配。
哪怕招待所是革委會旗下的單位,也不可能無限制地獲取平價物資。畢竟生產力擺在那兒,如果所有物資都優先滿足有權有勢的人,那底層老百姓可就沒活路了,只能眼巴巴地喝西北風。
第一招待所日常業務十分繁忙,物資消耗極大,計劃內分配的物資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所以,招待所招募了不少採購臨時工,甚至還有一大批編外採購,目的就是讓他們想辦法自行收購物資。
以五分錢一個的價格收雞蛋,招待所其實並不虧。
因為計劃內劃撥給招待所的雞蛋價格同樣是五分錢一個,而且還不能敞開供應。要是採購收來的雞蛋數量不夠,招待所就只能花更高的價錢去買高價雞蛋。
因此,招待所對於採購的價格幾乎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不管採購以多低的價格買入,都按照最高定價收購。
畢竟,能當領導的,哪個不是精明人?他們深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
要是凡事都一板一眼、嚴格按照原則來,這工作根本沒法開展。不等上級撤職,自己就得先幹不下去。
就拿第一招待所來說,如果不設法弄些計劃外的食材,只嚴格使用計劃內物資,那食堂恐怕只能營業半個月。
要是後半個月上級有招待任務,難道要讓領導們餓肚子嗎?
所以,從理論上講,李肆民收雞蛋這活兒,存在四分之一的“利潤”空間。只要把這六百多個雞蛋送到招待所,就能穩穩地賺上六七塊錢!
不過,話說回來,這僅僅是理論演算法。實際操作起來,可沒這麼簡單。要是隻懂得算資料,那就跟打仗時光用尺子量地圖一樣,純粹是紙上談兵,屬於不切實際的秀才思維。
雖說從供銷社四分錢一個收購雞蛋,送到招待所賣五分錢一個,表面上看能賺一分錢差價,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養過溜達雞的人都知道,那些雞可不安分,不會老老實實地把蛋下在雞窩裡。
有時候,你能在草叢裡偶然發現一窩雞蛋,那都是母雞心血來潮跑到外面下的。這些雞蛋,常常因為被雨淋,或者存放時間過長,品質很難保證。
再加上當時路況糟糕,運輸過程中雞蛋特別容易打破,即便墊了稻草,也難以杜絕這種情況。
所以,採購員收雞蛋的時候,總是提心吊膽的,能做到不虧本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還想白白賺取那四分之一的利潤?簡直是異想天開!無奈之下,有些採購員乾脆就放棄收雞蛋這種易碎品了。
但李肆民卻有自己的打算,他決定先讓老大從收雞蛋入手,慢慢積累經驗。畢竟,和蘑菇、木耳之類的物資相比,雞蛋的品質相對更容易把控一些。
昨天,他們已經向招待所賣了一批山雞、野兔,完成了這個月的任務,不用擔心被扣錢。於是,李肆民開始耐心細緻地手把手教老大如何分辨雞蛋的好壞。若不是李肆民擁有透視能力,他在這方面說不定還比不上老大呢。
但現在不同了,他只需眼睛一掃,就能看穿一筐雞蛋裡哪個是壞蛋。然後,他透過逆推的方法,很輕鬆地總結出了分辨好蛋和壞蛋的竅門。
“大哥,你瞧瞧這個雞蛋,看出啥問題沒?”李肆民拿起一個雞蛋,遞到李老大面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