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清五一年秦寡婦嫁進四合院之前帶著白寡婦一起跑了,那一年何雨柱實歲十六虛歲十七,離進紅星軋鋼廠還差一年。
這個時候的何雨水只有十歲。
一個十六歲的哥哥帶著一個十歲的妹妹,開始艱難的生活著。
有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何雨柱是沒爹媽的孩子早當家,父親跑了,母親死了,那他只能長兄為父,挑水,煮飯,搗煤碳這些本來是何大清要做的事情,就成了何雨柱每天必須做的家務事。
天冷,何雨柱給何雨水在家裡砌了一個煤灶,那玩意叫地爐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上的呈四方形,外用木板加圍,中間一四方形灶口,灶口下是爐橋,爐橋砌在地下,爐橋上是燃燒的碳火,燃盡的煤渣落在爐橋下的空洞內,再用碳瓢從地下風洞扒出來。
每天晚上,要封火,用攪成泥狀的煤封在火口上,高出灶口形成一個龜殼的模樣,再在其中開一小孔,供空氣流動,形成氣道,不致煤火煌滅。待煤的水氣蒸發了些呈半乾狀再封住地下的風洞。
早晨起來,開啟風洞,挑開封煤,敲成小塊,將煤渣用煤鉤通下後將封煤放入灶,不一會兒,煤火紅紅燃燒起來,就可以煮飯了。
不過這爐子需要煤,而搗煤是一件技術活,更是一件辛苦活。
先用木杵將煤搗碎,再放入適量黃土,加水攪拌,再用杵搗,杵沉重且長,雙手抬起它很氣力,一直要搗得煤和黃土完全溶合形成糯性的煤耙才算合格。
這搗煤要用的黃土,是要買的,那時四九城裡有一群專挑黃土賣的人,挑一擔滿滿的黃土,沿街叫賣,一毛錢一擔。
家裡買一擔黃土,可用好幾個月。
可是何雨柱有錢嗎...當然沒有,他還沒有進廠,所以他只能自己去挑黃土...行嗎?總要試試挑擔的滋味。
已經十六歲了,應該可以的。
一天,拿了一把鋤頭,挑了擔淤篩,一人出了老南門,在城北的大會場後面找到了有黃土的地方,那裡有很多人在挖黃土,長年累月的挖掘,一坐小山包被切了一半,形成了一道高高的黃土牆。
何雨柱站在一旁,望著油亮的黃土,看別人怎麼選土,怎麼挖土。
觀察片刻,動手了。將淤篩置於土牆前,用鋤頭挖了起來,沉重的鋤頭舉起來很吃力,揮下去落在泥上只鋤下一丁點兒黃土,半篩土沒到,已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休息一會,再幹。好不容易將一篩土裝完,歇了一會準備再挖,身旁一大人對我說,小子,多了挑不動的,不要挖了。
想想也是,於是將黃土分作二篩,起肩挑起向城內去。
一擔黃土大約一百多斤,起初,不覺得什麼沉重,行了三百多米,肩開始疼了,於是從右肩換到左肩,走了一百多米,不行了,放下擔子休息起來。
起擔再走,肩更疼了,只得頻頻換肩,走了一百多米,又放下擔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