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
鼓樓醫院。
神經外科,手術室。
臨床醫學實踐課題組的學生王帆,正在主刀完成一臺新生兒顱內巨大血管瘤開顱瘤體切除術。
患者是一位出生僅17天的新生兒。
他右半邊頭面部、胸部、雙側腋窩和下肢面板,有許多不規則紅色斑片。
這種症狀,醫學上稱之為Sturge-Weber綜合徵,也就是腦·面血管瘤病。
同時,患者雙側大腦半球間有一個巨大血管瘤。
血管瘤隨時有破裂的可能,一旦突破破裂,腦內大出血,孩子幾乎難有存活的可能,所以必須儘早實施手術。
醫院神經外科團隊,進行詳細的術前預案後,決定讓課題組學生王帆,作為主刀醫生。
王帆是李舟教授的學生之一。
這個夏天,他醫術突飛猛進,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當然,考慮到手術風險。
鼓樓醫院神經外科的團隊和麻醉師,也會從旁協助,一起完成這臺手術。
此刻的手術室內。
王帆凝神靜氣。
他首先選取顳側入路頭皮切開位置,進行龍膽紫溶液固定。
然後,他切開頭皮,分離皮下筋膜組織以及脂肪組織,並進行嚴密止血。
接著,王帆用顱骨鑽配合銑刀,將骨瓣開啟,並懸吊硬膜,充分止血,開啟腦組織,在手術顯微鏡下,找到裡面的血管瘤,進行病灶清理。
他觀察仔細,逐層解剖、分離。
憑藉高超的手術技巧。
王帆順利分離血管瘤,完成清掃工作。
他充分止血後,防止引流管,從內向外一層一層的,進行嚴密縫合。
時間悄然流逝。
全部流程下來,不知不覺花費了8個小時。
手術結束後。
醫務人員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歡呼聲陣陣。
論實際情況。
王帆只是課題組學生,並非醫生。
但他在這臺手術裡,所有環節都信手拈來,行雲流水。
不誇張的說。
王帆已經得到了李舟教授的一絲真傳。
李舟教授是世界級名醫。
哪怕僅僅得到其一絲真傳,都能輕鬆完成新生兒顱內巨大血管瘤開顱瘤體切除術。
此時,王帆也深呼一口氣。
今天主刀這臺手術,他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手術過程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好在一切順利。
說實話。
這個夏天,他才第一次接觸臨床。
倒是在李教授的指導之下。
他的外科基本功、醫學理論能力、臨床實踐能力、手術能力,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正因如此。
王帆才能圓滿完成這臺手術!
……
另一邊。
醫院頭頸外科,手術室內。
課題組學生韓琳,正在主刀一臺高難度手術。
患者是一位60歲的咽食道癌患者。
他在10年前,確診為喉癌,並進行了部分喉切除術治療。
後來,患者喉癌復發,且範圍擴大,需要透過全喉切除術進行治療。
患者得知全喉切除術將失去發聲功能,以後只能使用人工喉、電子喉等進行簡單講話。
同時,患者還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雙肺結節、雙腎結石,並且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
不過……他本人非常抗拒。
患者希望切除復發腫瘤,但保住咽喉。
面對患者的強烈要求。
鼓樓醫院頭頸外科醫生們,思慮再三後,提出“異體喉-氣管-甲狀腺-下嚥-食管聯合移植”的方案。
不同於相對成熟的肝腎心肺等大器官移植。
全球範圍內喉移植成功病例非常少,並沒有太多資料供查閱,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
團隊成員討論過後。
決定讓李舟教授的得意弟子韓琳,主刀完成這臺高難度手術。
手術難點重重。
比如,喉移植供體稀缺,且供體血管情況特殊,牽扯到多根血管和神經,術前無法充分檢查明確。
比如,需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供體的灌注,但缺少專用灌注工具,灌注液從動脈血管灌注壓力很大,容易損壞喉供體血管。
比如,喉是多組織器官,包括軟骨、黏膜、肌肉、甲狀腺等組織,如何有效地防止排異。
比如,喉在呼吸、排痰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個“汙染”器官,而受體和供體的細菌譜可能不一樣,有可能出現感染。
比如,喉供體的離體修剪、小血管的匹配及最佳回流靜脈的選擇。
眾多難關裡。
每一個細節,都決定著手術的成敗和患者的生命。
手術過程裡。
韓琳凝神靜氣。
她先是切除捐獻者供體的喉、氣管、甲狀腺,並對器官進行充分灌注,避免血液凝固。
隨後對患者進行全喉切除+甲狀腺全切除+雙側頸部淋巴結清掃術。
移植過程中。
韓琳爭分奪秒,進行異體喉-氣管-甲狀腺聯合移植。
她用小血管重建,重建患者的2根動脈,4根靜脈。
接著,韓琳耗時3小時完成6條小血管和4條神經的重建,平均18分鐘完成一根血管/神經的重建。
整臺手術過程裡。
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醫生,對術中低溫保護、血管開放技巧及抗排異藥使用進行全程指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