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金陵大學。
窗明几淨的會議室內。
校領導們,齊聚一堂。
校長呂梁,環視眾人道:“今天請大家過來,是商量學校職稱評比的相關事宜。
首先需要討論的是我校優秀講師李舟。
李舟教學水平高超,科研能力出眾。
他入職以來,已經編寫1本國家級本科教材,5篇《新瑛格蘭醫學雜誌》論文,以及10篇《柳葉刀》醫學論文。
你們覺得李舟,應該晉升副教授嗎?”
醫學院院長張俊楓,開口道:“我覺得李舟應該晉升為副教授。
眼下李舟欠缺的東西,無非是資歷和教學獎項。
但相比他取得的科研成就。
這些條條框框,並不重要。
在夏國教育界。
頂刊論文的分量,非常重。
就拿CNS論文來舉例。
國內學者只要能在《Cell》細胞期刊、《Nature》自然期刊和《Science》科學期刊上,發表1篇論文,就能在國內任何一所大學找到教職。
要是發表2篇的話。
甚至可以穩坐211高校或者985高校的正教授一職。
此外,我記得學校曾經公佈過一項證策。
國家級規劃教材主編,可直聘成為副教授,或者讓副教授晉級為正教授,從而讓教學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實績,得到進一步提升。
李舟天資橫溢。
他任職金陵大學,僅僅兩個多月時間,就發表15篇頂刊論文以及一本國家級本科教材。
如果我們連一個副教授的職稱,都不給他。
不光李舟寒心。
就連國內教育界,都會笑掉大牙。
屆時,包括華清燕大在內的名校,都會第一時間向李舟拋來橄欖枝,允諾他正教授一職!”
話音落下。
在場眾人,紛紛點頭附和。
大學裡有許多條條框框。
可對於超級天才,往往是可以破例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普通人18歲上大學,22歲大學本科畢業,22歲至25歲讀碩士研究生,25歲至28歲讀博士研究生,28歲到大學或研究所工作,第一年為助教,29歲評上講師,講師職稱後五年或六年評上副教授,也就是35歲左右評上副教授,然後副教授再五年後評上教授,差不多40歲。
那麼天才呢?
其他學校暫且不談。
光是金陵大學,就天才如雲。
比如,金陵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新然。
王新然29歲評為金陵大學教授,入選國家首批“青年千人計劃”、獲“夏國青年五四獎章”,同時還是全國最年輕的“長江學者”。
李舟同樣很優秀。
說實話,就算給一個正教授的頭銜,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況,這次僅僅是評副教授而已!
金陵大學副校長陸志華,開口道:“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這句鏗鏘之言,恰如其分地詮釋著當代夏國科研界的新氣象。
我們金陵大學的用人觀,向來不唯年齡,不唯資歷,唯才是舉。
傳統認知中。
講師崗位晉升至副教授,需要五六年的學術積澱。
而李舟發表的一系列頂刊醫學論文,展現出匪夷所思的創新潛質。
正如斯坦福大學前校長漢尼斯所言,‘大學要培養的,不是裝滿知識的容器,而是點燃創新的火種。’
當高校開始為‘火種型’人才開闢綠色通道,夏國科研的‘源頭活水’必將更加豐沛。”
“沒錯!”
金陵大學校長呂梁,點頭道:“每當有年輕學者破格晉升,總不乏‘年齡造假’、‘學術不端’的質疑。
這種猜疑背後,既有對‘非常規成功’的認知偏差,也暴露出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深層焦慮。
但真相往往經得起審視!
李舟的求學軌跡清晰可查,科研成果貨真價實,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天才!”
這話一出。
眾人紛紛附和。
說實話。
金陵大學出現李舟這樣的天才教師,是學校之福。
外界高校早已對其虎視眈眈,覬覦已久。
從資歷來說。
興許直接讓李舟成為正高階教授,有些不合適。
但區區副教授的職稱。
於情於理,都應該給李舟!
主座之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