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漲一年知識,我諾獎拿到手軟

第23章 天才學霸井噴,你們開掛了吧?

6月初。

金陵醫科大學。

某教授辦公室內。

潘凌和往常一樣,翻閱最新一期的《Cell》細胞期刊。

作為世界三大學術期刊之一。

《Cell》細胞期刊,有生命科學界的“學術奧斯卡”之稱。

《Cell》創刊於1974年,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風向標。

它聚焦於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癌症研究等核心領域,同時涵蓋前沿交叉學科。

與一般期刊不同。

《Cell》只接納那些能夠顛覆學科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比如改變生物醫學格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就是透過《Cell》首次向世界展示。

《Cell》細胞期刊,最新影響因子高達31.398,在生物領域排名第一。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

普通SCI期刊影響因子通常在1-5之間,超過10已是頂尖。

而《Cell》的數字幾乎是普通頂級期刊的3-4倍!

潘凌翻閱幾篇論文後,暗暗讚歎。

這些論文,質量都非常頂尖。

突然……

一篇名為《人類腸道菌群中的隱性質粒,有望成為識別水體糞便汙染、炎症性腸病等健康問題的強大生物標誌物》的論文,引起了他的關注。

論文作者,是來自夏國金陵大學的學生周逸。

周逸聚焦於人類腸道菌群中的一種成分:質粒!

在此之前人們對它的研究很少。

質粒是一種小型染色體外遺傳元件,廣泛存在於細菌細胞中,對微生物生活方式具有深遠影響,但其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多樣性卻知之甚少。

在周逸這項新研究裡。

他發現一種神秘的質粒是人類腸道中數量最多的遺傳因子之一。

這種質粒有可能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物標誌物,用於識別水的糞便汙染等健康危害或炎症性腸病等人類疾病。

看到這裡。

潘凌微微點頭。

質粒是染色體外的DNA序列,在所有生命領域的細胞中都很常見。

論文作者周逸,將其描述為“攜帶額外基因的典型小型遺傳實體”。

它們可以在不同的細菌細胞之間甚至不同型別的細菌之間交換。

質粒的複製依賴於宿主細胞,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為宿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適應性決定因素,從而彌補了宿主細胞的不足。

例如,有些質粒含有編碼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助力細菌在抗生素環境中生存,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之一。

例如,有些質粒,並不含有編碼對宿主明顯有益功能的基因,但它們仍然是微生物生態學中的一個謎,因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它們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迄今為止,識別質粒一直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為此,周逸開發了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並用這種方法識別出了人類腸道菌群中的68000多個質粒,其中一種名為pBI143的隱性質粒在資料集中尤為豐富。

周逸仔細研究了這種隱性質粒,它只由兩個基因組成,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基因只能用於自身複製和在細菌細胞中移動,而沒有其他明顯的益處。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種隱性質粒幾乎只出現在人類腸道中,但在海洋、土壤、植物和動物消化器官及其糞便等其他環境的資料集中幾乎不存在。

周逸發現pBI143在炎症性腸病(IBD)等人類疾病中的潛在應用價值。

全篇論文看下來。

潘凌讚歎不已。

周逸在電腦科學和微生物學的交叉領域,開發新的工具,致力於更好地瞭解微生物的生態學和進化,揭示微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策略,從而實現新的生物技術應用,改善人類面臨的危機。

這篇論文,水準極高。

顯然,《Cell》細胞期刊也考慮到這一點,將這篇極有價值的論文刊登。

……

接下來。

潘凌繼續翻閱《Cell》細胞期刊。

看著看著。

他驚得目瞪口呆。

只見本週期刊上的論文作者,有許多來自金陵大學。

《Cell:新研究成功構建出模擬tau蛋白聚集物擴散的人類神經元模型》——論文第一作者:徐凱(金陵大學)。

《Cell:新研究構建出腸道細胞的空間圖譜,並在腸道炎症過程中追蹤它們的軌跡》——論文第一作者:趙夢(金陵大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