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漲一年知識,我諾獎拿到手軟

第43章 醫術巔峰,李舟教授載入史冊!

一週之後。

鼓樓醫院。

最先進的手術室內。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換頭手術,即將開始。

本次手術全程直播,供醫學界同行觀看。

該直播間,被醫學直播平臺高高置頂。

當然,能觀看到直播的使用者,必須是醫生或醫學生。

普通網友,沒有資格觀看。

此刻的直播間內。

已經湧進數以萬計的醫生或醫學生。

醫生們彈幕齊飛。

“換頭手術?我沒看錯吧?李舟教授要挑戰世界最高難度的手術?”

“頭顱移植,一直被視為科幻和神話故事中才可能發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中做到!”

“換頭術有四個障礙要逾越,分別是中樞神經再生問題、免疫排斥反應問題、大腦低溫儲存以及缺血再灌注損傷預防問題、倫理層面問題。這些問題都克服了嗎?”

“換頭需要切斷脊髓,已經切斷的脊髓神經,如何一根根的連線成功?”

“我希望手術能成功,一旦成功就將給很多癱瘓和殘疾人士,帶來新的希望!”

“換頭續命啊!不管這臺手術能否成功,李舟教授和鼓樓醫院,都創造了歷史!”

……

彈幕議論間。

穿著手術服的李舟,來到鏡頭面前。

他對著直播鏡頭介紹道:“病人身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生活無法自理。

目前這種疾病無法治癒,只能靠天價藥物才能延續生命。

院方和患者溝透過後。

患者選擇嘗試換頭手術,成為一名健全人。

身體捐獻者,選擇的是一位身體結構、血型、性別和組織相匹配的免疫表型腦死亡患者。

整臺手術,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頭部吻合,第二部分是脊髓融合。

根據術前計劃,手術時間持續18個小時,參與人數100人。

100人分為兩個手術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醫療輔助人員、醫療助理、心理醫生。

現在,患者和捐贈者的體溫,都已經降至零下15攝氏度。

從而減緩細胞死亡速度,降低人體新陳代謝。

本臺手術,已經透過鼓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話不多說,手術正式開始!”

……

直播間所有醫生的注視下。

李舟先是切開患者頸部周圍的面板、肌肉、血管、骨骼等組織。

再用一把特別鋒利的刀,使患者的頭顱與脊髓分離。

切口非常整齊,以便於之後的脊髓縫合。

另一邊的手術檯。

鼓樓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帆,迅速分離捐獻者的頭顱和脊髓

雙方的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完成這一步驟後。

林帆將患者頭顱,送至旁邊手術檯。

接著,李舟使用人造血管,將捐贈者的身體,連線到患者的頭部。

……

直播間的醫生們。

此刻都鬆了一口氣。

換頭手術的第一格環節“頭部吻合”,已經圓滿成功。

但是他們很快又揪心無比。

換頭手術最難的環節,是脊髓融合!

先前切斷脊髓的同時,也切斷了上百萬根脊髓神經。

現在需要一根一根的接回來!

如果不能全部接回。

即使患者術後存活下來,依舊是癱瘓。

那就徹底失去手術的意義。

……

手術檯上。

李舟對著鏡頭解說道:“當前的醫學技術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關鍵的問題……離斷後的脊髓如何能夠完美地做到神經再生和功能重建?

為了解決這一點,我使用一種特殊的融合劑‘聚乙二醇凝膠’,來解決脊髓連線融合的問題,它可以加速神經融合。

通俗易懂的說。

它就像一種膠水,可以讓脊髓融合。

但我們仍然要儘可能多的,連線一根根主要脊髓神經……”

說話的過程裡。

李舟正在連線一根根脊髓神經。

高畫質直播視角內。

觀看直播的醫生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脊髓前靜脈、脊髓後動脈、脊髓後靜脈、脊髓後外靜脈、背根神經節、背神經等脊髓神經,被一一連線。

手術室內的醫療輔助人員們,透過3D列印模型,一停不停的告知李舟,後續該連線的具體脊髓神經。

同時,手術檯第一助手,正在往患者脊髓注攝誘導多能神經幹細胞。

這種幹細胞,可以進行讓分離的脊髓神經末梢,搭建一座“橋樑”,更方便的進行神經連線。

手術檯第二助手,正在用名為聚乙二醇的凝膠狀物質,融合脊椎創面,促進幹細胞齧合,使眾多脊髓神經進行粘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