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壽命、所求,皆不相同。”
老鹿山神坐在石凳上,笑看元丹丘,問道:
“若有朝一日,你可乘風攬月,遨遊人間,壽有五百,當如何?”
元丹丘立刻說:“此為大快意。”
李白也這樣想。
乘風摘月,遊戲人間,這幾乎是歷代失意文人的浪漫。
三水和初一跑過來,蹲坐在階前,江涉也靜靜聽著,中年人更是肅容,院中幾人都聽著老鹿山神說話。
老鹿山神笑了笑,說:
“然則,亦有不足之處——”
“你須棄浮華之心,舍富貴妄念,根器上乘,無所欲求,遇名師相傳,立德行根基,方可修成。”
“同時,你每日吐息打坐,潛心修道。”
“擁有的卻越來越少。”
“隨著修道有成,你終將會看到父母、妻子、兒女,甚至是你的孫輩……在你眼中消逝、消亡。”
“見故友身死,見同道中人凋零。”
“見自己壽數一日日減少,逐漸迫近天人五衰的時候。”
說到這,老鹿山神端起杯盞喝了口水。低下頭的時候,杯盞擋住他的神情。沒有停留多久,老鹿山神很快又把杯子放到一旁。
笑問:“是如何滋味?”
元丹丘只稍稍一想,心中便生出悲涼蕭索之意,若是親朋故友一個個死在自己面前,那他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不由問:“不能把道法,傳與家人和親友嗎?”
老鹿山神嘆息一聲。
“難。”
他指著元丹丘和李白,問起:“你們雲遊在外,為何不帶上家人?”
兩人有些懂了。
一時無言。
想起那邪道人,想起他那筆記裡寫的一生。又想起三水和初一提過的師伯,曾經也是閒雲野鶴,一心問道的修行人,逍遙自在。
未見大道,已見求道之難。
老鹿山神道:“是以如今許多山門,想要收徒時,便從年幼童兒中找。無親無故,無有掛礙,雲夢山想來便是如此。”
中年人輕輕頷首。
李白看向三水和初一。
兩人方才十歲,想來拜師的時候就更小了。
初一垂著頭。
他想了想,說:“師父是在黃河水泛時收下我的,我是陳州人,家中長輩換了兩鬥米。”
三水坐在石階上,她也知道自己出身,但從小在山上長大,對世事理解的不多:
“師父是見農家有將要溺死的女兒,從泔水桶把我撈出來的。”
又嘀咕說:
“聽說山下有許多人家,都想要男丁。”
稚嫩的臉上頗為不服,她覺得自己飛舉之術,就學的比初一好。
李元兩人聽著童言稚語。
一時說不出話。
中年人見他們心生蕭然,又道:“兩位不必掛懷,前輩曾說,求道難,做凡人也難……他們,已經是運道很好了。”
“某修行五十年。”
“雖資質平平,仍未成器,但也未曾辜負道途,也不辜負五十年前,拜師想要求道的自己。”
“想來幸甚。”
“而修行五十年,窺得大道一角,見識到天地之大。幸莫如此!”
中年人笑了起來,面上不見訓導弟子時的嚴厲肅然,只覺得從容。
他看向江涉:“前輩以為如何?”
老鹿山神方才說了那般多,三水和初一也輩是如何看待修行和道法的,李白和元丹丘更是目光灼灼。
江涉拊掌,大笑。
“大善!”
他道:“見生死渾然無畏,明心見性,才是修士。”
“大道艱難,而我獨行——”
“今日,諸位得之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