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抱著奶瓶打天下

第125章 雁門天險被人佔了

烈風山風雪雖大,但依舊澆不滅漢盛軍收復失地,討伐匈奴的怒火。

寒冷的冬夜,兵卒們依偎在一起,互相鼓勵打氣。

實在扛不住了,就鑽到馬肚子下面取暖,不可謂不艱苦。

賈詡頂著風雪,抱著劉盛四處遊走:“將士們,再堅持幾天!

等我們打敗匈奴,搶來他們的牛羊,給大家做羊皮襖穿。

那玩意穿在身上,暖和得跟火爐一樣。”

兵卒們很是嘴硬,都說不冷,嗯,雖然天氣冷,但有這樣體恤下屬的主公關心,心裡邊是暖和的。

第二日,風雪停了,冬日的暖陽升起,士兵們活動著凍僵的手腳。

不久後,真如賈詡所預料,蛛網司送來了新的情報,橙色級別。

根據情報顯示,於夫宣大軍計劃走雲中郡,入幷州,馳援雁門關戰事。

劉盛當機立斷:“傳令兵,命令于禁,於十二月中旬以前,攻克雁門,不得有誤!

告訴他,小主在雲中死磕匈奴援軍,最多能幫他爭取半月時間。”

傳令兵離去,劉盛又高聲呼喊:“全軍開拔,目標雲中郡,攔截匈奴左賢王援軍。”

三日後,一匹快馬八百里加急,揹負蒼涼令旗,將劉盛軍令送到于禁手中,時間正好是十二月一日。

其實,于禁大軍早就到了雁門關,已經攻城半月有餘,依舊無法突破。

他拿著小主親手書寫的手書,狗狍子是那麼熟悉,再看看高大堅固的雁門關,一臉惆悵。

如此雄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不知道半月之內,該如何破關。

雁門關,在漢朝及以前,又稱“句注塞”,是華夏曆朝歷代抵禦塞外戎狄,守護中原腹地的核心關隘。

坐落於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西北的句注山內,恆山山脈西段,因“兩山夾峙,形如雁陣”而得名。

素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稱。

有“關城-烽燧-輔堡”三級防禦體系,易守難攻,三千人可擋十萬大軍。

雁門關建於句注山主峰西側的峽谷中,峽谷寬僅50-80步(約70-120米)。

兩側山體陡峭,岩石裸露、草木稀少,周邊數百里峰巒疊嶂,騎兵難以攀爬迂迴。

關城東接紫荊山,西連管涔山,北通漠南草原,是幷州北部“草原入中原”的唯一平坦通道。

匈奴、鮮卑、烏桓、扶余等戎狄,若想南下劫掠幷州腹地、司隸東部、兗州西部等地,必穿雁門關。

否則需繞行千里的崇山峻嶺,後勤保障無法滿足,機動性會大幅削弱。

關城周邊還環繞兩條小河:東側為雁門水(今澗河),西側為太洛河,形成“兩河夾關”的天然屏障。

漢末時,兩河水量充沛,冬季冰下河水也有一米多深,既為關城提供水源,也阻礙了敵軍的攻城路線。

若想從側面進攻,需先渡河流、再仰攻高臺,攻堅難度倍增。

關城主體:周長約2裡,城牆底寬8米、頂寬4米、高6米,外側陡峭如削,內側設馬道,便於士兵調動。

關城設南北兩門:北門稱“雁塞門”,門外設甕城,甕城牆體更高,可形成“關門打狗”的夾擊之勢;

南門稱“寧武門”,連線後方通道,門外設吊橋(跨雁門水),戰時可收起阻斷通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