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新中華

第一卷 初遇辛亥 第二章從鎮江到上海

林述慶和陶駿保又對望一眼,都覺得自己應該下點本錢。林述慶道:“那好,兄弟就把陳山河派給雨先生指揮,雨先生和灼然先休息一下,飲食兄弟馬上讓念蓀送來。船一到,就請先生動身!”

目送雨辰和何燧吳採三個人出門之後,陶駿保轉身就對林述慶道:“這個雨辰,來歷實在不清楚得很。他說他的書信憑證都丟到海里去了,怎麼目標最明顯的相片還當寶貝一樣藏好?他從英士兄那裡派過來,英士兄的書信電報總要有一份!”

這陶駿保在林述慶讀武備學堂的時候就是他的老師,這次又被林述慶特意請來當鎮軍的參謀長,實在可以幫他當半個家。一聽陶駿保這麼一說,林述慶也急了:“那這麼說這小子是奸細咯?我馬上讓人把他拖回來斃了乾淨。”

陶駿保笑著搖頭:“這我也看不準,同盟會內部的情況給他說得頭頭是道,是真是假,他到上海英士兄自然會分辨的,現下他的行為對咱們也有利無害。又何苦繼續追問盤查下去呢?”

到了中午果然熱騰騰的飲食送了過來,隨來的還有五大箱子彈,正好二千五百粒七九口徑的步槍彈。每個槍兵,現下總算保證了有兩排槍彈。雨辰拉著吳採的手只說感謝的話。吳採笑道:“雨司令,您別盡說客氣的話啦,你們去上海做名耀千秋的大事業,我實在羨慕灼然得很。您這裡還有沒有空缺?給個排長,我也是願意幹的。”

看著吳採一臉誠懇,雨辰心下也有些感動。這些百年前的年輕人,為了祖國光復,在當時真的是不計名利。清朝給這些新軍的餉項待遇其實豐厚得很了,升遷也非常的快速。但是這些青年義之所至,都是不再回頭。辛亥前後殉難的烈士,有多少是世家的子弟?真是數也數不過來。

雨辰拉著他的手笑道:“我可不敢挖頌亭兄的牆角,念蓀是頌亭兄的得力干將,有這份心意兄弟是感激不盡啦。”

吳採一臉失望的神色,何燧還在一旁攛掇:“現下鎮江亂紛紛的,念蓀和底下交代一下,輕身上我們的船有何不好?反正都是為革命出力,林司令也不會說什麼的。雨司令,這位念蓀兄能文能武,在武備學堂的時候就是拔尖的人物。這種人才,對咱們有大用。”

雨辰聽著也是有些心動。現在號稱的中華江蘇革命軍軍官嚴重缺乏,那些原來在軍中不過正目(班長)的人物,都提拔做了連長。今天雖然和吳採接觸不久,但是這小夥子做事雷厲風行,又極有條理,這個人才,可不能在手邊滑過了。

他正色朝吳採道:“剛才的話我就當沒有聽過,你也沒有向我說過。如果開船的時候船上多了你這麼個人,那也是純屬意外…………”下一句就漏了雨辰的馬腳:“念蓀要是過來,這二支隊的支隊長,非念蓀莫屬。”

下午的時候鎮江碼頭果然辦來了五六條烏篷糧船,船頭站著一個青年軍官。眉清目秀的倒象一個女孩子。雨辰帶著自己四百多人在碼頭早等得望眼欲穿。看著那青年軍官押著糧船過來,何燧在那裡高叫笑道:“陳大妹子,你來得好慢啊!”

那青年軍官還沒等船靠幫,已經忙不迭的跳上了碼頭,重重的捶了一下何燧的胸口:“你他孃的狗嘴裡就吐不出象牙來,這次聽說要陪你們去上海做大事業,我也高興得很。咱們船幫的這些叔叔伯伯都是洪門子弟,幹打滿韃子的事情也絕沒有二話。”

何燧笑著拉著他向雨辰介紹:“這小子就是陳山河,字無病。家裡在寶應縣掛了千頃牌,又是蘇北船幫老大的兒子,最是個土財主。在三十六標一營當副官。”

陳山河利落的向雨辰行了個軍禮:“陳山河向雨司令報到!這次有六條大糧船,裝七八百人也綽綽有餘,船上還有糧食小菜,幾百弟兄在上海的十天的伙食也能應付了。”

雨辰心下大喜,看著這些精神健旺的小夥子,他心中也歡喜得很。他笑著拍拍陳山河的肩膀,轉頭對何燧命令道:“以連為單位,上船出發!”

何燧領命去了,那陳山河卻衝著雨辰笑:“雨司令,這次我隨著您鞍前馬後,也賞派個差使。”雨辰想了想:“那還是做我的副官如何?”陳山河卻大搖其頭:“這兩年副官已經當得夠氣悶的了,雨司令要瞧得上我,讓我和灼然一起到前面拼命去。”

何燧遠遠回頭笑道:“司令,無病是家中獨子,已經三代單傳啦。不象我,兄弟七個。”

陳山河漲紅了臉:“司令,您別聽灼然胡說。三代單傳又如何了?腔子裡面還是漢人的血!這次是替咱們漢人復國仇,打出個新華夏的時候。我自從當了軍人,就盼著這一天呢!要是還讓我幹副官。我掉頭就走。”

雨辰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年軍官,一時竟然覺得天下事情沒有不可為的。在他來的個社會,已經沒有這些為了理想頭顱一擲輕的青年了。

他拍拍他的肩膀:“好,你就跟著灼然,當一支隊的副支隊長。好好幹。”

陳山河用力敬了個禮,歡喜得一跳老高,去找何燧去了。

到了船上,果然吳採已經偷偷摸摸的躲在裡面,還帶了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軍官。看著雨辰一臉尷尬的笑。隨身除了步槍手槍,還給這支隊伍帶來了一千粒七九子彈。這下雨辰可算是徹底的挖了林述慶的牆角了。

糧船解了纜繩,張開船篷,在漸漸黑下來的天色裡朝著下游緩緩駛去。雨辰站在船頭,和送行的林述慶陶駿保行了個不倫不類的軍禮。心中也是在起伏激盪。

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不過一天多點的功夫,卻被綁上了歷史的馬車,這一去,自己的人生和中國的未來到底會有什麼改變。在1911年10月24日的雨辰,並不知道。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