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別說,只看這幅圖還算是像模像樣的,鐘鳴的畫技當然是最頂尖的那種,這幅圖只是概念稿,一共也沒花多長時間,所以鐘鳴也沒有過多的炫技,但星海戰場這種深邃、神秘、開闊的感覺還是在這幅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熊愷還是不懂,這星際大戰到底怎麼打?
不光是熊愷,其他人也不懂。
劉宇新看著鐘鳴,那意思是你自己解釋解釋吧?我猜不出來啊?
鐘鳴直接指著這幅圖,開始講這個戰場的一些詳細規則。
“整合現在的玩家,每個大區為一組,將大區內不同伺服器的玩家劃分到不同的疆域中,比如1服、7服劃分到星河聯邦,2服、3服劃分到自由艦隊……具體的劃分規則要考慮力量的均衡。”
“開放星海戰場後,這將變成一個全新的功能入口。玩家進入戰場後就來到每個疆域中心的出生點,可以指揮自己的軍隊沿著星際航線開拓疆域,去進攻其他的地方,和其他玩家發生戰鬥。勝利後就可以佔領這顆星星,各個聯邦的疆域自然也就隨之變化。”
“在每顆星星上面展示相關的資訊,包括此處攻守雙方的機甲群數量、戰況、資源量等等,爭奪中的星球會有特殊顯示。”
“玩家再次點選某一顆星星之後即可進入戰場詳情,檢視戰鬥情況。每顆星球上,根據星球的大小可以展開3到6個機甲群,也就是同時支援3v3到6v6的玩家戰鬥。”
“當然,也不是說一個星球只能有十二個人,是說同時只支援這麼多,再多的玩家就需要排隊。”
“戰鬥過程還是按照現在競技場的戰鬥規則,每場戰鬥都是玩家陣容之間的真實戰鬥,自動進行不可操作,時間在5秒到30秒不等,整個星球的戰鬥可能會持續很久……”
鐘鳴這一講,會議室裡的眾人差不多都明白了。
畢竟這裡都是設計組的,絕大多數人都自己寫過設計文件,要是聽鐘鳴講了還理解不了,那是真的可以考慮轉行了。
劉宇新聽著聽著,突然感覺有點意思,按照鐘鳴說的來做,確實不需要幾個月,兩週還真有可能完成!
之前所有人都陷入了慣性思維,以為做一個國戰戰場就是像電影裡一樣,在星空中各種機甲打成一團,艦隊開到、星球毀滅,各種場面非常大,要按照那種思路做,就這個專案組還真做不了。
但是像鐘鳴說的,這個玩法嚴格來說有點像是戰棋!
星海戰場就是個大棋盤,每個玩家都率領一支部隊,就像是棋子,棋子按照棋盤上的線(星球之間的航線)來走,線上的交匯點(星球)上遭遇就爆發戰鬥,而戰鬥的結果則是以玩家的真實戰力和玩家數量來決定。
這樣一來,星球上玩家跟玩家之間的戰鬥可以複用現有的戰鬥模式,不需要再做新資源;而從一顆星球到另一顆星球的過程,以及整個星際戰爭的實時戰況,都可以在那張星際大地圖上來展示。
當然,不管是星際大地圖還是戰場,都會是立體三維投影,星際間的航線也會是立體的,玩家可以透過拖拽手環的影像來隨意觀察,這也算是這個世界科技發達的一種附屬產物。
這樣一來,就完美解決了劉宇新的疑惑,其實這些功能說白了,最大的工作量無非也就是一個星海戰場的大地圖,立體模型,兩週時間還真有希望完成。
但是,這就有了一個新的問題。
熊愷快速地想著說辭:“這就相當於是閹割版的星際戰場啊!叫的名字很響亮,叫什麼‘征戰星海’,說白了就是個戰棋啊!玩家們能買賬嗎?會不會覺得自己被標題黨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