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行

第29章 視察土地

踏雪很聰明,也不用人管,就沿著河岸一直走,路上有不少溝渠的,裡面長滿了野草,有的塌陷,有的堵塞,可以說這些當年太祖修的渠道,現在基本上算是廢了。

如果官府有心思將這片土地修一下的話,成為良田也不是不可能,關鍵是這亂世,沒有老百姓願意種地了。

再者,這天下大亂,朝廷也拿不出銀子來修水利,就算拿出銀子來,從朝廷流到下面,基本上也沒剩下幾個子,別說修水利了,打眼井都難。

戰馬逡巡,眼前平原開闊,這是多麼好的地方,“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在歷史上盛名了那麼久,竟然荒廢到了如此誇張的地地步,說實話真的很可惜。

張不凡一直在琢磨,雖然他也看了不少書,但是農書都是最近剛剛看,根本就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所以走到李棟身邊。

“寨主,雖然我不是很會種地,但是也能看出這是塊好地方啊,尤其是這些溝渠,如果能利用的話,將來必定能成為塞上江南。”

李棟點點頭,其實明朝對於耕田的開墾還算很重視的,明初,太祖下令,各處荒田,農民開墾後歸自己所有,並且免賦稅三年,如果業主還鄉,地方官與旁邊的荒田內如數播種與耕種。

甚至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太祖爺更是發出了新墾荒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

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個王朝的政令會被逐漸的曲解,而官員也會越來越瘋狂,大明朝收上來的賦稅越來越少,而百姓要繳納的糧食也越來越多,那麼交上去的東西去哪裡了?

地主豪強與官員相互勾結,將賦稅轉嫁到百姓身上,百姓承擔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也就沒有多餘的閒錢拿來開墾土地了。

這不是最關鍵的是,剛剛開墾出來的土地,還沒拿到的糧食,官府便會來收稅,本來開墾土地的成本就高,加上政府逼迫,百姓就只能逃亡,新開墾的土地,直接成為了縉紳的財物。

這也就造成了大明朝的荒地越來越多的原因。

其實用大腦想一下就可以了,後世中國的土地以養十幾億人口,而明朝有司記錄的人口在七千萬戶左右,實際人口頂多有一億多,是現在人口的十幾分之一,而在當時的生產力,其實與八九十年代的初的中國農村沒有任何區別,但是他卻著實養不了人口,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所以明朝根本就不缺耕地。

如今這個問題,就擺在李棟面前,他要發動山寨的五千百姓,來耕種這些土地,讓他們按下心來耕種土地。

屯田絕對是可行的政策,只要能保證百姓的收益,就算陝北人不怎麼會種地,也能有很高的收成。

歷史上的孫傳庭做陝西巡撫的時候,政府不給一兩銀子,但是他依靠屯田,依然收貨糧食一萬多石,銀錢十幾萬兩,養精兵萬餘,要知道孫傳庭只是個讀書人,後投身於軍事事業而已,他如何也和農業生產不靠邊的人,都能在陝西搞得風生水起,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從哪些岸邊蠢蠢欲動的流民身上,李棟看到了他們對於土地的渴望,但是現在環境那麼動盪,如果李棟不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和收益,他們寧可餓死,也不會去碰這些土地的。

如果自己能把牛租借給他們,把開墾的土地分配給他們,讓他們時代相傳,就絕對可以讓那些流民用生命支援自己了。

如果在這些加入自己的流民群體中,實行義務兵制度,那麼在保證糧食來援的時候,就可以保證兵源,如果有戰功計程車兵,再獎賞土地和榮譽,那麼就可以形成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群體。

那麼將來,自己便可以一邊耕種發展自己的實力,一邊透過戰爭擴大自己的地盤,等到那些百姓品味到了土地的好處之後,就算自己不想打仗,他們也會渴望戰爭的。

李棟坐在戰馬之上,遙望乾旱無比的陝北大地,心中豪情洋溢,自己的天下,會不會從這裡開始。

視察完土地之後,兩人興奮的回到了二郎山,商議事務未來的事物,稍微一商量,便感覺事情太繁雜了。

這種田僅僅靠女人,是不行的,詩人杜甫曾經說過,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所以這種地還算需要壯漢。

可是上一次李棟去摸底,也看了,就憑那些流民中那人的身子板,還真不行,所以這種地要緩一緩,先乾點別的事情,比如說解決他們的住房,讓他們疏浚水渠。

這樣將來種植小麥等農作物,也就方便了很多。

千頭萬緒,萬事開頭難,到底怎麼走,未來的路如何,這一切都落在了李棟手裡。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