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阿羅那順
阿羅那順此人並非虛構,只不過正史中所言寥寥,資料極少。主要是在新舊唐書介紹天竺國時以關聯事件出現。
《舊唐書·西戎·天竺》: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鹹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
《新唐書》記載大體與《舊唐書》類似,只是過程更加曲折詳細。但關於阿羅那順的記載,史料闕如,有人說他是戒日帝國的宰相,有人說他是權臣,西方的一些史料乾脆宣稱,此人根本不知是何來歷。印度的歷史隱藏在宗教經典中,一旦此人和宗教沒有關係,就很難流傳下來。但阿羅那順是透過篡位登基毫無疑問,從王玄策借兵攻打曲女城之時,幾乎沒有國王幫助阿羅那順一事,就知道他是如何不得人心了。
根據戒日帝國的薩蒙塔制度,阿羅那順只不過控制了曲女城周邊地區,甚至王玄策俘虜一萬多人、趕著三萬頭牛羊返回大唐,周邊國王也沒有加以阻攔,恐怕是各國也樂見其滅亡。之後鳩摩羅王與大唐交好,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說明鳩摩羅王等諸王與王玄策之間存在著不少合作。當然,這些歷史肯定沒有記載,王玄策所著的《中天竺行記》也早已散佚,筆者也只好在小說中予以最大限度的還原了。
至於本書中的阿羅那順,來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玄奘記錄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日,戒賢法師親自向玄奘開講《瑜伽師地論》,聽講的有數千人。正講述時,一位旁聽的婆羅門忽而悲哭,忽而大笑。戒賢法師詢問,原來此人是東天竺人,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下一個很古怪的願望,希望成為一個國王。這願望連觀世音菩薩都受不了了,當即現身呵斥他,不應該有這種想法。菩薩說,今天戒賢法師要開講《瑜伽師地論》,你去聽講。聽了佛法,就能見佛,何必為王?
其後的故事更有意思,不知為何,戒賢法師把這個婆羅門送到了戒日王處,具體的原因玄奘沒講,有可能是戒賢法師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點化之人,要成全他一場富貴?估計戒日王比我們這些讀者更要茫然,但以戒賢法師在天竺的地位,戒日王也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賞賜給他三個村莊。根據天竺的薩蒙塔制度,這三個村莊就是封地,這個婆羅門也算願望成真,做了國王。
因此,阿羅那順,就算是二者合一吧!
另外,唐史中關於阿羅那順還有一項記載:李世民駕崩後,將一生所滅國家的國王雕像立於昭陵。站在昭陵神道上的國王雕像中,其中一位便是阿羅那順。
伊嗣侯三世
伊嗣侯三世(?—公元651年)又稱耶茲底格德三世,中國史料中有稱之為伊嗣俟,是《新唐書》記錄錯誤導致的錯別字。
伊嗣侯三世是波斯薩珊帝國的末代皇帝,庫斯魯二世的孫子。庫斯魯二世時代是薩珊波斯最強盛的時代,公元628年,庫斯魯二世被長子希魯耶弒殺之後,薩珊波斯的政治徹底崩亂,一直到公元634年,短短六年時間,九位皇帝輪番上臺,輪番被人弒殺。最終大家殺疲憊了,把潛逃民間的伊嗣侯三世給找了出來,擁立登基,政局算是穩定了下來。是年,伊嗣侯三世二十一歲。
伊嗣侯三世像極了明末的崇禎,帝國瀕於崩潰,政局不穩,外族壓境;國庫空虛,賦稅透支;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的崛起。
擴張時代的阿拉伯,兵鋒銳不可當,同時開三條戰線,東打波斯,北伐拜占庭,西征埃及。波斯連戰連敗,雖然偶有勝利,最終無法改變大勢,在決定性戰役卡迪西亞之戰中,連帝國宰相,國之柱石魯斯塔姆也被擒斬首。
這中間發生過一起事件,公元637年,卡迪西亞之戰的前夕,阿拉伯人派出使者到泰西封勸降。伊嗣侯三世被激怒,認為他們是討飯吃的蠻荒之人,就說:“你們若是想討些吃穿,我可以賞賜你們一些,然後就滾回沙漠吧。”阿拉伯使者請求賞賜給他們一塊泥土。伊嗣侯三世果然命人弄來一塊土,讓阿拉伯使者揹走了。
當時大臣認為賞賜泥土意味不祥。果然,幾個月之後阿拉伯人攻進了泰西封,伊嗣侯三世放棄都城,倉皇逃亡。這也成為伊嗣侯三世心中永遠的痛,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他才執著地要從天竺帶走一抔泥土,可惜,不是他的無論如何也帶不走。
伊嗣侯三世一路抵抗,一路逃亡到帝國最東部的呼羅珊行省的山區,屢次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助,但大唐當時並未打通西域通道,對此也愛莫能助。
貞觀十二年,伊嗣侯三世遣使者求助,送給李世民一隻活褥蛇,形狀像鼠,長九寸,能捕穴鼠。
貞觀十三年,伊嗣侯三世又一次派遣使者求助,但依然沒有結果。
貞觀十八年,伊嗣侯三世退到吐火羅,僱傭吐火羅的軍隊抵抗阿拉伯人,再次遣使懇求大唐幫助。
貞觀二十二年,伊嗣侯三世和吐火羅聯合派遣使者,向大唐求援。也就是在這一年,唐軍重創西突厥,征服大部分地區,控制區域基本與吐火羅接壤,但仍然沒有能力直接派遣軍隊。
到唐高宗永徽二年,在一次與大食的戰爭中,伊嗣侯三世僱傭吐火羅軍隊作戰,但戰後他賞賜寡少,態度倨傲,引發吐火羅人兵變。伊嗣侯三世逃到木鹿城的一個磨坊中,被磨坊主所殺。波斯國滅。
伊嗣侯三世向大唐求援的心願最後在他兒子卑路斯身上完成了。公元658年,唐高宗最終滅掉西突厥,與吐火羅接壤,於公元661年設定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為波斯王,正式支援波斯人抵抗大食。
戒日王
戒日王(約公元590—公元647年),本名曷利沙·伐彈那,意譯喜增,戒日王是其德稱。父親光增王,兄長王增,妹妹羅伽室利。
戒日王喜好戲劇文學,至今流傳有他創作的戲劇《龍喜記》《瓔珞記》《鍾情記》等多部著作,是古印度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公元600年前後,笈多王朝崩潰之後的北印度逐漸形成以四大王國形成的軍事對峙,分別是西部的坦尼沙國,光增王在位,定都坦尼沙城;中部的穆克里國,攝鎧王在位,定都曲女城;偏西南部的摩臘婆國,其王不可考,都城位置目前在史學界仍有爭議;東部高達國(高達為西方譯名,唐人意譯為金耳國),設賞迦王在位,都城奔那伐彈那。
四個大國互相結盟,彼此對抗。高達國和摩臘婆國結盟之後,光增王也將女兒羅伽室利嫁給穆克里國的攝鎧王,兩國正式結盟。
坦尼沙國靠近西部,當時嚈噠人被驅逐出印度後,盤踞在吐火羅一帶,時而入侵。在一次入侵中,光增王派王增和喜增討伐嚈噠人,自己身患重病。喜增離開前線返回國內伺候父親,光增王臨死前要剝奪王增的繼承權,讓喜增即位。但喜增只同意暫攝國政,父親死後,又將王位還給了王增。玄奘和宮廷詩人波那雖然記載了大量兄弟辭讓的感人故事,但光增王剝奪長子繼承權的真相仍然撲朔迷離。
王增即位一年後,四國大戰爆發。摩臘婆進攻穆克里國,殺死攝鎧王,俘虜了羅伽室利。王增和婆尼率領騎兵復仇,喜增隨後帶領象兵增援。激戰之後,摩臘婆國覆滅,國王戰死。
設賞迦王宣佈調停,其後便是王增之死的歷史疑案。戒日王在位時,王增死亡的地點便存在兩種說法,又語焉不詳,如今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有玄奘的記載和波那所著的《戒日王傳》以及出土的戒日王銘文。
《戒日王傳》記載:
戒日王得知,兄弟(王增)雖然輕而易舉戰勝摩臘婆軍隊,卻中了高達國王設賞迦王的詭計。王增對設賞迦王深信不疑,拋棄武器,獨自一人在自己的住所遭遇了不幸。
戒日王銘文則記載:
戰爭中,吉祥天護等國王,彷彿難馴的戰馬,在他(王增)的鞭打下低眉順眼,統統被收監。
他剷除了敵人,贏得大地和人民的愛戴,卻在敵軍營帳,由於高尚的誓願,拋棄了生命。
另外王增遇害的時間、遇害的過程語焉不詳。
因此印度歷史學家馬宗達(r.c.majumdar)提出:雖然設賞迦王直接殺死王增,但戒日王很可能參與了殺害兄長的陰謀。另外王增遭遇危險的主要原因是大臣婆尼的失職,而從婆尼和戒日王的關係看,也很難脫罪。
關於這場疑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波那的《戒日王傳》。這是波那奉戒日王命令所寫,記述了戒日王王位的正當合法性,比如:天神預言幼子成為轉輪王;父親光增王希望幼子即位;長子王增愚鈍且不願即位。
仔細看看,這三條合法性理由李世民曾經原封不動地用過。
但是在《戒日王傳》裡面,波那用了大量的雙關和隱喻,有一處是致命的:像天神之主梵天一樣,喜增彷彿忙著抹去殺死agraja的汙點。
agraja,在梵語裡具有雙關含義,既為婆羅門,又為兄長。因為梵天(原文翻譯為因陀羅)曾經殺死他的兄長眾色,砍掉了眾色的三個頭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