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死後,喜增在婆尼的擁戴下繼承了王位。玄奘記載了大量戒日王推辭不受的感人事蹟,甚至最後連菩薩都親自現身,出來勸說他即位,戒日王才勉為其難登基。
戒日王登基後,找到妹妹羅伽室利,但羅伽室利已經出家為比丘尼。於是戒日王代理了穆克里國的政權,幾年之後將兩國合併,成立戒日帝國。隨後經過十多年的攻打,終於在公元619年戰勝設賞迦王,統一整個印度北部。
之後戒日王繼續擴張,南征南印度的遮婁其國,結果在耐秣陀河戰敗。
戒日王在位四十一年,整個天竺獲得了三十年的和平,各種姓和教派之間和平共處,經濟發達。然而他無子,駕崩後,被阿羅那順篡位。戒日帝國滅。
欲谷設
欲谷設(?—公元653年),稱號乙毗咄陸可汗。
欲谷設是東突厥阿史那·始畢可汗之子,公元630年東突厥被大唐攻滅後逃奔西突厥,於公元638年自立為乙毗咄陸可汗,統一西突厥的東部,與原西突厥各部展開爭奪。
欲谷設於公元639年擊敗同俄可汗,公元640年擊敗同俄的兒子乙屈利失乙毗可汗,於公元641年擊敗同俄的侄兒薄布,大體統一西突厥,隨即對唐朝邊境展開攻擊。公元642年被郭孝恪擊敗後,開始向粟特地區用兵。欲谷設為人殘暴獨斷,引發部眾的不滿,胡祿屋部率先反叛,最終欲谷設勢力崩散。欲谷設逃亡吐火羅,於公元653年病死。
蓮華夜
蓮華夜形象來自於佛經故事中的蓮華色比丘尼。其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譽為神足第一,又譯作優缽羅華色。因她的故事涉及一些普通讀者難以接受的倫理觀,加以小說演繹需要,故此將她的名字和身世加以修改。
蓮華色的故事在佛經中有諸多版本,流傳最廣的版本是,蓮華色前世是一個可憐女子,因年老色衰而被丈夫拋棄。她供養獨覺聖者,許下願望:願於來世,得一端正莊嚴之身,像青蓮花一般色香俱足,嬌豔動人,隨念所求,男子不缺;像獨覺聖者一樣得大神通,並能遭遇大善知識,大師佛陀,親自承事供養。
等她轉世為蓮華色之後,這些願望一一應驗。
蓮華色一生下來便美貌絕倫,姿容無雙,卻先後遭遇了丈夫與自己母親亂倫,自己又與親生女兒共侍一夫。她絕望之下淪為妓女,成了王舍城中的名妓,一夜五百金幣。
之後蓮華色勾引了一位賣香少年,兩人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後將嬰兒雙雙遺棄。這對龍鳳胎長大之後卻訂下婚約,更離奇的是,龍鳳胎中的男嬰長大,又娶了蓮華色為妻,她等於又和自己的女兒一起嫁給了自己的兒子。縱觀蓮華色的人生,可以說是史上最為令人驚詫的亂倫史。
之後蓮華色受到目犍連的點化,出家為比丘尼。可是當年她身為妓女之時,有個貧窮少年愛上了她,蓮華色告訴他湊夠五百金幣再來找他。那少年為了一親芳澤,賣苦力賺到五百金幣,來找她時,蓮華色已經做了比丘尼,拒絕了他。那少年卻趁著她熟睡之時強暴了她。蓮華色驚醒後施展神通,少年被嚇死。
但蓮華色最終修成了阿羅漢果,待到提婆達多叛佛後,遭到蓮華色斥責,提婆達多憤怒,打碎了她的頭顱。這便是佛教五逆罪中第三罪“殺阿羅漢”的由來。第四罪“破和合僧”,第五罪“出佛身血”,全部與提婆達多有關。
東女國
東女國,因為記載中西方的拂懍國(東羅馬古譯名)西南海島有一個女國,被稱為西女國,所以位於青藏高原上的蘇毗國便被稱為東女國,也就是西域女兒國。《隋書》中記載其“王姓蘇毗,字末羯”。
便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
大雪山中,有蘇伐剌拿瞿呾羅國,即東女國也。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東接吐蕃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
但事實上,在中國境內的女兒國並非蘇毗國一個,《舊唐書》中記載:
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党項接,東南與雅州接……女王號為“賓就”……女王若死……更於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為王,其次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
這個位置說得很清楚,是在川西北一帶,可以稱之為川西女兒國。
然而在新舊唐書中,這兩個女國被糅合為一,包括呂思勉先生在內的歷史學家曾做過大量的工作進行剝離,但至今仍有爭議。
作者寫作此書時,因為西域女國的資料實在太少,便沿用了部分川西女國的架構。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之時,蘇毗國已經被吐蕃兼併。
另外必須指出,玄奘並沒有到過蘇毗國。他行走過一百一十個國家,但《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國家更多,其中很多都是他聽說的,包括蘇毗國。玄奘雖未去過蘇毗國,記載得卻很準確。因此作者在小說中安排玄奘去了一遭,也算應景。
王玄策
王玄策出使天竺一共有三次,也有人說去了四次。第一次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因為戒日王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李世民命李義表、王玄策前往天竺回訪。這一事件應該和玄奘有關,玄奘於公元641年離開天竺回國,戒日王於公元642年派遣使者出使大唐,公元643年抵達長安。所以說,天竺和大唐的邦交由玄奘促成並不是虛言。只不過玄奘在路上耽擱了三年,直到公元645年才回到長安,戒日王的使者並沒能見到他。
當時王玄策在路上走了九個月,於公元643年來到曲女城,見到戒日王。隨後遊覽天竺,登上靈鷲山,刻銘文于山中,又到摩訶菩提寺立碑文,至今碑文猶在,只不過太長,不便摘錄。所以,王玄策第一次去天竺,其實不是給玄奘做徒弟的。作者將他去的時間提前到了公元641年,只不過是出於小說的演繹而已,不必深究。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按《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是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實際上經考證,應該是公元646年出發,公元647年抵達,公元648年是他回到長安的時間。
這一年王玄策出使的任務很難考察,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所說,是因為鳩摩羅王求《老子》,李世民命玄奘翻譯《老子》,讓王玄策送過去。另有說法是李世民命王玄策去求長生藥。
這次出使天竺,王玄策創造了一個傳奇。《舊唐書》所言寥寥,《新唐書》則記載詳細:
二十二年,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屍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時從騎才數十,戰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曲女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東天竺王尸鳩摩(鳩摩羅王)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娑婆寐
無論在哪一篇正史記載中,娑婆寐始終和王玄策牽連在一起。
《舊唐書》:
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是時就其國得方士那邏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造延年之藥。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發使天下,採諸奇藥異石,不可稱數。延歷歲月,藥成,服竟不效,後放還本國。
《新唐書》:
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得方士那邏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有不死術,帝改館使治丹,命兵部尚書崔敦禮護視。使者馳天下,採怪藥異石,又使者走婆羅門諸國。所謂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種色,或熱或冷,能銷草木金鐵,人手入輒爛,以橐它髑髏轉註瓠中。有樹名咀賴羅,葉如梨,生窮山崖腹,前有巨虺守穴,不可到。欲取葉者,以方鏃矢射枝則落,為群鳥銜去,則又射,乃得之。其詭譎類如此。後術不驗,有詔聽還,不能去,死長安。
對於李世民服娑婆寐長生藥導致駕崩之事,唐朝正史中,多有記錄。
《資治通鑑·唐紀十七》:
冬,十月,戊午,以烏荼國婆羅門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將軍。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藥,上(唐高宗)將餌之。東臺侍郎郝處俊諫曰:“修短有命,非藥可延。貞觀之末,先帝服那羅邇娑婆寐藥,竟無效;大漸之際,名醫不知所為,議者歸罪娑婆寐,將加顯戮,恐取笑戎狄而止。前鑑不遠,願陛下深察。”上乃止。
《舊唐書·憲宗本紀》:
唐憲宗時重臣李藩言道:“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對娑婆寐此人,作者不能說太多,因為他就是王玄策從天竺給李世民帶回來的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