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收庫斯魯二世為義子,出動大軍幫他復國。公元591年,楚賓戰敗,逃出泰西封,投奔西突厥。庫斯魯二世以重金賄買達頭可汗的寵妃,達頭可汗殺楚賓。隨後,庫斯魯二世用十年的時間平定波斯,波斯國勢蒸蒸日上。
公元602年,拜占庭低階軍官福卡斯殺死莫里斯,篡奪大位。庫斯魯二世藉著幫義父復仇的名義揮軍攻打拜占庭。波斯軍隊勢如破竹,拜占庭國勢崩頹。公元610年,福卡斯的女婿克里斯普斯建議召迦太基總督希拉剋略率兵勤王,福卡斯當即允准,不料希拉剋略一進入君士坦丁堡,就發動政變,斬掉了福卡斯的腦袋,自立為皇帝。
希拉剋略稱帝后,提出與波斯議和。庫斯魯二世不允,繼續進兵,公元613年,打下大馬士革,洗劫安條克,公元614年攻陷聖城耶路撒冷,大肆燒殺搶掠。連基督教的鎮教之寶——釘死耶穌的十字架真品也被他擄走。
公元615年,波斯軍進抵博斯普魯斯海峽,公元619年,波斯軍隊又征服了埃及。至此薩珊波斯的輝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然而,公元620年,希拉剋略十年生聚,擊敗了波斯的海陸大軍,開始反攻。同時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也與希拉剋略會盟,率軍攻入波斯。公元627年,希拉剋略攻入波斯本土,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泰西封。
公元628年,庫斯魯二世的長子希魯耶發動政變,罷黜了庫斯魯二世,將其秘密處死。希魯耶繼任波斯皇帝,史稱卡瓦德二世。卡瓦德二世請求與拜占庭議和,賠款割地,希拉剋略退兵。
拜占庭退兵後,卡瓦德二世對皇室發動大屠殺,幾乎將所有的王子與公主斬盡殺絕,但他僅僅當了半年皇帝,就身患惡疾,一命嗚呼。權臣沙赫?貝拉茲扶持其七歲的兒子繼任皇帝,史稱阿達希爾三世,不久後又廢黜。
沙赫?貝拉茲風光沒幾天,庫斯魯二世的女兒布朗公主,設計絞死了他,自己繼任女王,但不久後又被廢,俾路支二世、霍爾莫茲德五世、霍爾莫茲德六世……在庫斯魯二世死後的三年中,九位短命帝王接連上臺,又接連斷頭。整個波斯陷入末世的混亂中,直到二十一歲的伊嗣侯上臺,史稱伊嗣侯三世,波斯才漸漸安定。
但這只是薩珊波斯的迴光返照,因為它最可怕的敵人,阿拉伯人從沙漠中崛起了。
公元636年,阿拉伯軍隊在卡迪西亞會戰中徹底擊潰波斯軍隊,第二年攻入泰西封,伊嗣侯三世出逃。在其率領下,薩珊波斯又頑強地抵抗了十五年。
公元647年,伊嗣侯三世寫信向大唐求援。李世民拒絕出兵,回覆說:“國君相救,理固然已。然朕自貴大使之口,得聞阿剌伯族為何等人,其風俗,其信仰,其首領之品格,皆甚詳盡。人民如斯之忠信,首領如斯之才能,焉有不勝之理。爾其慎修德謹行,以博彼等之歡。”
公元651年,伊嗣侯三世在木鹿城的一個磨坊內被殺,薩珊波斯滅亡。
他的兒子卑路斯向西逃到了吐火羅,向大唐求援,此時是唐高宗在位,依然拒絕出兵。卑路斯依靠吐火羅人與阿拉伯人展開拉鋸戰,公元661年,卑路斯戰敗,再次向大唐求援,唐高宗成立波斯都督府,冊封卑路斯為波斯王。隨著阿拉伯軍隊的不斷打擊,卑路斯支撐不住,公元675年,透過絲綢之路逃到長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衛將軍。
公元677年,卑路斯在長安去世。薩珊波斯的最後一抹榮光,終於消失在了大唐的塵埃中。
高昌大將軍張雄記
張雄(583—633),字太歡,祖籍河南南陽,世居高昌,祖父張務,曾任左衛將軍、綰曹郎中,總理政務。父親張端,曾任建議將軍、綰曹郎中。他的姑母是高昌王麴伯雅的王妃,高昌王麴文泰是張雄的姑表兄弟。
高昌出土的張雄墓誌銘上說其“天資孝友,神假聰明,不以地望高人,不以才優傲物。白麵知兵,神機俊爽”,是名文武雙全的將才。
張雄深明大義,具有政治遠見,百般勸告麴文泰不要投靠西突厥,內附大唐才是立國之本,但是得不到採納,還失去了信任。志文記載他“規諫莫用,殷憂起疾”,遂鬱郁死去,年僅五十歲。
1973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第206號墓中,張雄夫婦的合葬墓出土。張雄的屍體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變成了乾屍。他身材魁梧,身高一米九以上,雙腿因長期騎馬而變形。
王玄策記
王玄策,河南洛陽人,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於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公元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其事蹟新舊唐書均有記錄,但生卒年月不詳。其年齡應該比玄奘小十歲以上,因此貞觀四年,玄奘於西突厥王廷遇見的唐使不可能是王玄策,其人到底是誰,作者未能查出。
以下為《舊唐書》所錄: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鹹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順那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拜玄策朝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