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立即瞧出了端倪,北洋出問題了!
果然,當世續大聲喝止住眾人的爭吵,徐世昌發聲了,這位曾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未及上任便被取消任命的北洋耆宿沉聲道,“事情危急,須得重臣督率方可濟事。非得請出袁世凱不可。”
言外之意就是,你們毫無理由地罷免了老袁,現在遭報應了?北洋有意見!
鐵良大怒,當即痛罵徐世昌居心叵測,“北洋乃朝廷的北洋,非袁世凱之北洋!難道袁世凱不出,北洋兵就不能用嗎?!”
徐世昌毫不示弱,當即請求退席,“臣乃民政部尚書,不關軍事。這個會議本與微臣無關。微臣舉薦袁世凱出山,乃是為朝廷著想,不意見疑至此,臣請求告退。”說著,竟未得載灃允准。揚長而去。
段祺瑞隨後發言,“微臣以為徐世昌的意見可。袁世凱深受皇恩,若蒙其領軍平叛,必將激勵將士,克奏全功。”
這又是將軍,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袁世凱不出,北洋就沒有“激勵”,沒法子打。鐵良接任陸軍部尚書後著力排擠袁世凱以及其心腹大將,將原帶兵的段祺瑞、馮國璋全部調至陸軍部當了大參謀。極為戀棧權力並迷信武力的段祺瑞早就對鐵良銜恨在心了。
載灃這個剛乾了九個月的攝政王遇到了最大的挑戰。心裡激憤,額角青筋盡露,卻一句話說不出來。
那桐建議休會。
幾個軍機在列席人員退出後緊急磋商,認為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了。若是激反了北洋。大清朝真要顛覆了!在張之洞因重病未得出席的情況下。幾名軍機議定了幾件事,第一,調端方接替陸軍部尚書。鐵良出任兩江總督,來一個對換,以緩和中樞與北洋漢族將領的矛盾。第二,派載洵代表中樞赴彰德請袁世凱出山,職務是軍機大臣兼直隸總督,將袁世凱丟掉的官職還給他。直隸總督現在是虛銜了,袁世凱的任務當然是督率北洋軍撲滅龍謙燃起的漫天大火。第三,由段祺瑞出關督領關外軍事,以斬斷袁世凱最得力的一支臂膀。派良弼為欽差大臣督辦關東軍事,全面負責關東戰局。第四,強起張之洞使其坐鎮武昌,對付南方更為巨大的威脅。這件事,卻需要攝政王親自上門,如果那位為朝廷忠心效勞了數十年的老臣身體實在不成,至少要張之洞給第八鎮諸將一個明確的指示。第八鎮是老張頭一手所建,他的話肯定管用。
這就是飲鴆止渴!但載灃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山東早已秣馬厲兵,這邊再拖延下去,等山東搶先發動,直隸危矣,京師危矣。
休會後再次開會,載灃板著臉宣佈了軍機處議定的四條。這下子,除了鐵良鐵青著臉一言不發,其餘眾人皆稱皇上英明瞭。
皇上還在後宮玩耍,並沒有那個孩子的什麼事,但只能這樣說了。
會後,載灃立即親自到了載洵府邸,交代載洵代自己去一趟河南,“事已至此,祖宗江山社稷為重,你就替為兄委屈一遭。這件事非你去不可,你不去,只有我去,難道你要讓那個活曹操更加蹬鼻子上臉嗎?”
“五哥,這樣做,咱們可是將命交給了袁某人啊。”
“這一節我想過了。比起龍謙,袁世凱尚有轉圜餘地。而且,這一仗打下來,即便袁世凱打勝了,必然元氣大傷。我們並非沒有機會。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袁世凱可以降龍謙,不失遊怡林泉之機,但我們可是要人頭落地了!”
載洵並不是庸才,想一想也真是這麼回事,當即表示他即可啟程赴河南,但最好有個人同去。
“我知道你說誰,徐世昌與你同去。我這就給他下令。他們不是覺得袁世凱出山就可以扭轉乾坤嗎?那就讓他去扭轉好了。”載灃恨恨地說。
密切關注著中國局勢的外國使節們很快就知道了中樞最後的應對措施。英國公使朱爾典給國內的報告說,“清廷無奈之下請出袁世凱是明智的,現在成為了袁世凱與龍謙的對決。這一仗將決定清國的最後結局並且深刻影響遠東局勢。我認為,我們的態度就是堅決支援袁世凱將軍的平叛,聯合可能聯合的國家,在武器和軍費上給予袁將軍最大的支援。若允許我這樣做,我將帶一封私信給仍在彰德觀望局勢的袁世凱將軍。”
清廷總算理出了一個思路。現在就看袁世凱的態度了。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鐵良懷著怨憤交卸陸軍部差事啟程去南京,載洵與徐世昌火速乘火車去往彰德督請袁世凱出山主持大局的同時,而一個小人物——潛伏在北洋中樞要害部門多年,為蒙山軍獲取了無數絕密情報的軍令司參謀段永清緊急將他獲悉的重要情報交給了北京情報總站的時候,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爆發了。
這場危機摧毀了滿清的經濟基礎,給予滿清在另一個重大戰場以極為沉重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大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