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劉玄德

第631章 地利之優

可偏偏地形上幫了司馬懿大忙,不但有成都擋在廣都前面,兩翼居然還有河流保護。而且如今時間已經進入四月,各條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開始因為春暖花開,雪山積雪融化而大大增加,開始進入了汛期。

以往可以人渡的地區,如今已經不再行得通。

司馬懿正是敏銳的觀察到了這些情況,才有了這一豪賭。

第二個原因則是聯軍擁有騎兵優勢,騎軍總數是左幕軍的近三倍。騎兵的優勢可以壓制左幕軍騎軍的襲擾和刺探。

第三個原因是沿途有三座現成的城邑為依託,而且城邑之間的距離也恰到好處。成都至郫縣大約五十里地,而郫縣至灌地也是五十里地,最後自灌地至繁城縣則只有四十里地。

如此一來,按照司馬懿的計劃,再在郫縣、新都、繁城、灌地征伐數千民夫,然後將這總數兩萬四、五千眾的民夫分成三批,分別負責成都至郫縣,郫縣至灌地,灌地至繁城的轉運任務。

如此一來,民夫只需要一日即可抵達目的地,然後次日返回,休息半日,迴圈往復如此這般,轉運效率必然相當之高。

以司馬懿和楊修的預估,如此這般操作,每個青壯勞力,配以獨輪車,當可日轉運糧食三石以上,若是能夠加上畜力的話,當日可運送的糧食高達十石至十五石。如果既沒有牲口,也沒有獨輪車,那則只能轉運一石。

以上是正值年輕力壯的青年勞力,若是年紀較大或者較小的普通民夫則稍差一些,為青壯勞力的三分之二。

至於老弱婦孺的負重則不足一石,只是司馬懿因為各種原因,根本沒有動員這部分人力。

如此一來,以平均九千人計算,每兩日可轉運糧食兩萬八千石糧食,所運送的糧食可直抵繁城。

再加上成都城內擁有的數千頭耕牛和駑馬,以及兩千多輛大小車輛,每兩日可以轉運的糧食可以再增加三萬餘石。

故此,最樂觀的情況下,每兩日可以轉運六萬石以上的糧食。

以成都城中百萬石糧食的儲量來計算,只需要在成都再堅持一月時間,便能將糧食悉數轉運。而考慮到其中產生的消耗,轉運完畢的時間只會更加提前。

況且退一步來說,如果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司馬懿也有預案在腹,到時候寧可一把火燒了,也絕不叫糧食落入左幕軍之手。

對於曹昂、司馬懿來說,只要曹軍能夠在成都城中堅守一個月。屆時曹軍將裹挾三萬餘蜀軍,並兩萬餘青壯,以及百萬石軍糧成功撤退。退至繁城之後,便能得到什邡、綿竹的接應,再有一月,便可退抵涪城。

面對如此之大的收益,上至曹昂,曹仁,下至曹純、曹休,史渙、張繡等諸將都是鼎力支援的,雖然眾人都知道風險很大,卻無一人反對。

**

河南,雒陽。

當收到劍閣、天雄淪陷,蜀中曹軍已經為左幕軍所截斷,形同包圍在蜀中的訊息後,曹操半晌沒能回過神來。

等到他清醒後,第一句話卻是:“速去將志才、文若、元讓、文和等人請來。”

因為催促的急,各人都將手中諸事放下,一路緊趕慢趕,來到大將軍府中。

此時,曹操早就已經在正堂上等著眾人。

眾人上堂之後,正要行禮,卻被曹操所阻。

只見他擺了擺手,有些迫切的揮手道:“諸君不必多禮,快請入座吧。”

眾人心中一沉,能讓曹操如此焦急的,必然是大事,而曹操此刻臉上滿是僵硬,沒有半點喜意,看來事情多半不妙。

接下來,自然是曹操將軍情通報給堂上諸位。雖然眾人已經有所猜測,可等到聽見曹操所言時,依舊被震驚到了。

曹昂、曹仁那兩部將近六萬人的兵馬,可都是曹軍精銳啊。

曹昂所部那兩萬人,皆是曹家嫡系,以曹氏中間子弟為骨幹組建起來的。而曹仁統領的所部人馬,雖然不是曹軍嫡系,但俱是精兵強將,譬如張繡的涼州兵,不但戰鬥經驗豐富,更有大量騎軍,是難能可貴的精銳戰力。

但凡要是這六萬人回不來,曹氏雖然不至於當場暴斃,但最少也是斷了一條胳膊。

最先說話的竟然是曹操,他向著戲忠詢問道:“志才,豫州、襄陽方向的左幕軍有何動作?徐州的驃騎軍又如何?”

如今曹氏的情報都由戲忠掌握,並分門別類,揀選重點,經過他的挑選之後,才送呈給曹操。

戲忠沉思片刻,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回答道:“啟稟明公,這幾處一如平常,不見有何異動。”

曹操點了點頭,旋即又轉向夏侯惇,問道:“元讓,如今各處還能抽調出多少兵馬?”

夏侯惇聞言,一對粗短的眉毛幾乎蹙到了一起,思考良久後,才有些猶豫的回答道:“兗州至多再抽調八千到一萬人,豫州最多隻能抽調數千人,南陽可動用的也不超過五千人,唯有河南,還可以調動數萬人。只是……”

夏侯惇的未盡之意,曹操自然相當清楚。

河南的兵馬不但最為精銳,且直屬於曹操,對他最為忠心,是曹操手中的王牌力量,也是整個曹氏集團的戰略預備隊。

任何方向出問題,居於河南的這支王牌軍都可以隨時馳援,且河南位於曹操的腹心之地,也是抵達周邊最為快捷的地區。再加上原本殘留的官道,機動起來相當便捷,不論去往哪個方向,快則十日,慢則半月,都能抵達戰區。

眼下局勢緊張,各地的兵馬都抽調的很嚴重了。

曹氏攏共有二十萬餘萬兵馬,其中嫡系有十餘萬,大致分為三派,一派是曹氏部曲,是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等曹氏宗室一系將領拉起來的兵馬,這股兵馬人數最多,大致有十萬人。

不過其中有半數人馬是建安四年後,曹操得到了劉封父子的支援,財政大為好轉之後才得以擴編的,主要的兵員是各地的敗兵、流民,以及其他派系部曲中的勇武精銳之士。

第二派則是曹操在兗州東部,青州南部逼降的百萬黃巾軍,並從中得到了三十萬青壯。

事後,曹操從這三十萬青壯中揀選出了四萬人編練成軍,號為青州兵,剩下的大部分用於屯田,同時也作為青州軍的補充兵員,隨戰隨補。即便後來財政好轉,也未有繼續擴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