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卻是沒理會他,自顧自的繼續說了下去:“眼下蜀軍已然喪膽,張任、劉璝、冷苞、黃權等將雖忠心耿耿,卻難挽蜀軍萎靡之態,更別說城內諸多士族豪強早有暗通左將軍之心了。”
曹仁此言相當靠譜,這是曹軍入城之後所觀察到的情況,並非捕風捉影的流言蜚語。
“這……”
楊修一時之間,也想不到什麼合理的辯解。
曹仁嘆息一聲,聲音裡帶著些疲意道:“若是我軍退出成都,劉璋和蜀軍很可能不戰而降,即便以最為曠達的心態來推演,蜀軍寧死不降,又能阻擋左將軍多久?一旦成都或降或敗,左將軍難道會在成都城中駐足不前嗎?”
曹仁的兩個問題,直接將楊修問住了。
倒不是楊修這般愚蠢,思考不出答案,而是那答案太過殘酷了。
劉封一旦拿下成都,勢必會興兵東進,繼續追著曹昂的曹軍主力。說不定到那時候,此刻尚且是友軍的蜀兵和東州兵,屆時也會出現在左幕軍的陣容之中。
“仲達,你有何看法?”
曹昂突然開口,詢問起司馬懿來。
司馬懿先前一直不言不語,只是任憑楊修和曹仁爭論,此時曹昂的詢問,將堂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德祖所言,實乃是下策,不得已可為之。”
司馬懿一開口就否決了楊修的提議,但曹仁已經把話講的十分清楚了,楊修也不會再同司馬懿爭論。
接著,司馬懿又說道:“厲鋒所言,確有道理,然只是中策,並非上乘。”
曹純、曹休眼中閃過異色,曹仁在曹氏集團中的地位可是僅次於夏侯惇的,如今被曹操表為行厲鋒將軍,負責統帥方面大軍,這可是曹氏集團中真正憑藉軍功擢升的第一人。
此時的曹仁地位可比原時空中高多了,原時空中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仁不過才是裨將而已,距離眼下的雜號將軍可是差了兩、三級。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劉封的出現,導致曹操的地盤雖然不如原先的大,但實力卻不比原先來的小。
兗州雖然被劉封奪走了一個任城國,可因為曹劉和睦的關係,使得接下來的兗州得以成功休養生息,並沒有被連年戰爭繼續損耗元氣。
司隸也因為劉封的關係,更早的得到了恢復,都比原時空中要好的多,也能為曹操提供更多的兵員、軍械、糧食、布帛等各種物資。
同時,因為劉備父子的鼎力支援,使得曹操還能從徐、豫、揚乃至於河北袁紹手中獲得部分稅賦和糧草。
雖然這些稅賦和糧草與原來承平時節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可蚊子腿都是肉,更何況這還是上十萬石的糧食和財帛呢?
曹操如今的總收入其實是遠超過原時空同期的,也讓他能養得其更多的兵馬,甚至還有餘力生產部分軍械甲冑。
隨之而來的是,曹操軍隊的數量大有提升。且由於減少了數次大敗的關係,諸如宛城之戰時,損兵折將近萬精銳,徐州之戰時,又在下邳等地折損了上萬精銳。曹軍在兵力提升的同時,兵員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隨著兵力的增多,戰線的拉長,以及戰略方向的增多,使得曹操再也不能事事親躬了,勢必要讓值得信任的宗室將領成長到更高的官職地位,統領更多的兵馬,同時也要讓他們嘗試擔負起戰略方向上的重任了。
在這種情況下,曹仁毫無疑問是第一人,被曹操表奏為行厲鋒將軍。厲鋒將軍是個雜號將軍,因為曹仁曾經長期擔任過厲鋒校尉之職,因此也就繼承了厲鋒這個封號。
故此,司馬懿在此時所說的厲鋒,乃是對曹仁的尊稱。
聽聞司馬懿似有上策,曹昂、曹純、曹休等人眼睛都亮了起來,就連曹仁都沒有因為自己的建言被司馬懿評價為中略而有被冒犯的感覺,反而催促起來。
“仲達,你有什麼好主意,還請快快道來。”
司馬懿知道眼下不是賣關子的時候,自然從善如流的說了起來:“以懿之見,成都實非久守之地。”
曹仁等人有些疑惑,成都並非久守之地,難道要放棄成都?
那不就是楊修提的建議嗎?
不過眾人並沒有插話,而是耐心等著司馬懿繼續說下去。
“成都至雒城,乃至涪城,皆是平原之地。左將軍可出騎軍騷擾我後方糧道。如今劍閣、天雄已失,我軍再難從漢中、關中獲得補給,所用皆是涪城、綿竹、雒城等地之庫存,損失一分,便少一分。”
曹昂等人皆是緩緩點頭,一旦左幕軍騎軍出動,自己一方久守必失,只要失誤一次,就是難以挽回的損失。更何況即便沒有戰損,路上物資轉運的消耗也是客觀存在的。
可如果移兵至雒城一線,那情況就會好許多了,不但補給線縮短了,而且雒城、涪城、綿竹都囤積了不少物資,駐紮在當地根本就不需要再征伐勞役進行轉運了。
司馬懿繼續說道:“因此,以懿之意,最好的辦法,便是說服劉益州帶著成都的兵馬物資與我們一同撤離,退保雒城方為上策。”
曹昂、曹仁等人的眼睛頓時一亮,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更品出了一些司馬懿沒有直接說出口的言外之意。
成都城中的人口多達十數萬,這可是相當巨大的糧耗,若是將一座只有人口的空城留給左幕軍,這無形中可是給左幕軍增加了十幾萬張吃飯的嘴。
如此一來,左幕軍的後勤壓力何止翻了一倍?
巨大的後勤壓力必然會讓左幕軍暫時失去繼續東進的能力,從而給曹軍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可算得上是一箭多雕,確實可稱為上策。
“久聞仲達運籌帷幄,我還以為世人言過其實,今日一見,當真是足智多謀的良才美玉啊。”
曹仁率先誇讚起司馬懿來,顯然這意味著他肯定了司馬懿的見解,而且還對此策相當滿意。
曹昂也是笑著誇讚道:“叔父有所不知,仲達乃我良師益友,輔我多有功勞,只是性情低調,不願聲張,故世人少知其才幹過人,智計百出。”
曹純、曹休等人也是緩緩點頭,尤其是曹純,性情沉穩,城府極深,素來處境不變,被曹操評價為有大將風範。要不是他早死,曹休、曹真在他面前只能算是個弟弟,而且還是倆假弟弟。
現在連他都如今都對司馬懿露出了笑容,可見司馬懿這一計有多得人心。
楊修心中雖然生出了些許嫉妒,但這也是人之常情,並非楊修就是小人。況且縱然心生妒意,可同時他也對司馬懿之才幹甘拜下風,自嘆不如。
只是司馬懿計策雖好,卻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劉璋的態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