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山河

第482章 慌亂

等士紳們從外地返回時,早就造成了既定事實,大家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江南抗稅運動這麼熱鬧,南方各省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苗頭,唯獨兩廣風平浪靜。

不是兩廣士紳道德節操更高,主要是他們喪失了對地方衙門的影響力。

朝廷派去的地方官,也必須看李大總督的臉色,不然就是一塊橡皮章。

有了成功遏制士紳權勢的案例,誰也無法保證,朝廷不會跟著學樣。

或許操作上,難度大了一點兒,但成功後的收益也非常誘人。

沒有兩廣的具體稅務資料,但從流傳出來的訊息,大致可以判斷其財政收入不會比南直隸差多少。

兩個省加起來的收入趕上一個大省,看似沒啥毛病,實際上代表的意義大了。

同南直隸相比,兩廣就是犄角旮旯。

哪怕情況略好的廣東,在稅制改革前,財政收入也不到南直隸的四分之一。

廣西的情況更糟糕,隨便一個大府的財政收入,都比他們高。

哪怕到了現在,兩廣的經濟體量,也只有南直隸的一半左右。

以一半的經濟體量,獲得了近乎相當的稅款。

對缺錢的朝廷來說,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

“知道了。

傳令下去,告訴族人最外面亂,近期不要輕易外出。

另外把下面的僱戶動員起來,趁著農忙結束了。

把宅子的院牆加固一番,門前的那條河,也得擴寬一些。”

嚴銘宇神色凝重的下令道。

世家大族能夠長盛不衰,自然有一套生存法門。

除了靈活的政治立場外,對老巢的建造,也是下了功夫的。

論起防禦力,比一般的縣城,都要強上不少。

哪怕白蓮教最猖狂的時候,都有一些地方大族,扛住了叛軍的進攻。

……

南京六部。

“足足六百多名士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劫匪擊殺,各地衙門是幹什麼吃的?”

刑部尚書安敬之率先發飆道。

南京刑部的職權有限,重大問題都是京城刑部決定,他這個尚書屬於半養老的崗位。

本以為鹹魚下去,幹上十年八年,等下一代成長起來,就可以致仕安享晚年。

對朝中的紛爭,他大多數時間都冷眼旁觀,充當吃瓜看客。

偏偏天不遂人願,在他的業務範圍內,發生了驚世大案。

六百多名士子集體遇害,如果不查個明白,根本沒法給天下人交代。

“安大人,最近這段日子發生了什麼,想來您應該知道。

在某些人的陰謀操縱下,大量的差役罷工,各地衙門早就已經癱瘓,地方上處於無序狀態。

沒有官府管理,隱藏起來的山賊土匪、叛軍餘孽,能不猖狂麼!”

萬懷瑾開口說道。

甭管真相是什麼,反正先給對手潑髒水準沒錯。

順便還能借機,收攏地方官的人心。

在徵稅問題上,除了他這個催繳欽差要承擔責任,地方官同樣是主要負責人。

今天的談話傳了出去,要不了多久,一眾地方官就會被動向他靠攏。

尤其是幾個案發地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官帽子,也會附和他的意見,把責任給推出去。

“萬大人,現在說這些沒用,關鍵是要看證據。

刑部辦案,唯證據論!”

安敬之理性的回應道。

為了催繳稅款,戶部和江南士紳算是對上了,萬懷瑾這位欽差沒有退路。

可他這位刑部尚書不一樣。

江南士紳的做法,他確實看不順眼,但不代表他要和江南士紳死磕。

士子被殺案影響惡劣,可他終歸不是直接責任人,刑部需要做的是調查真相,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背後發生的故事,不屬於他的關心範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眼前這位萬尚書,還是此案的重大嫌疑人。

一眾士紳趕往南京,擺明是過來尋萬懷瑾晦氣的。

在大虞官場上混的都知道,遭遇士子圍堵,最容易引發惡性政治事件。

同這些人講道理沒有意義,很多士子都是死讀書的迂腐蠢貨,腦袋就一根筋。

真正的聰明人,根本不會摻和這種活動。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只要打上了刺兒頭的標籤,未來官場上的仕途都提前鎖死了。

皇帝不喜歡這種官員,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同樣不會喜歡。

為了解決自己的麻煩,提前安排人下黑手,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完全符合情理。

並且獲得了軍方支援的萬懷瑾,也有這個動機和實力。

“安大人說的對,此案必須要徹查清楚。

不過江南局勢持續失控,也不是一個辦法。

為了恢復地方秩序,穩定地方民心。

我提議六部聯合上書朝廷,從北疆或者是兩廣調兵過來穩定局勢!”

萬懷瑾順勢丟擲了目的。

想要藉助一場大案,把刑部尚書拉過來,基本上沒有可能。

不過局勢的混亂,正好為從外地調兵入南直隸,創造了絕佳機會。

為了讓朝廷答應,從北疆調兵過來,他甚至還丟擲了從兩廣調兵。

對勳貴系來說,無論從南邊調兵,還是從北邊調兵都可以接受。

只要肉爛在鍋裡,大家遲早都會成為受益者。

後續運作一下,就有機會過來,謀上一個好位置。

不過對朝廷各派來說,漢水侯和勳貴系還是有區別的。

前者是外封的諸侯,在南邊開疆擴土玩的不亦樂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安分的主。

倘若再讓對方的手伸到了南直隸,順勢聯絡上了之前的舊部,權勢就大的沒邊了。

勳貴系同樣勢大,但這是一個內部分化的鬆散團體。

兩個當家人都沒有多少野心,自身能力也非常有限,連小弟都管不著。

縱使勳貴系做大,朝廷也能從內部分化,總好過出現一位不可控的權臣。

“從北疆調兵南下,勉強可以考慮,兩廣就算了。

漢水侯正在南方用兵,兩廣的軍隊沒準此時正在遠征,遠水解不了近渴。”

兵部史清塵率先回應道。

有了更壞的選擇,再去考慮稍好一點的選擇,一下子就沒那麼難以接受了。

站在文官的角度上,在場的眾人都不想讓武將做大。

可江南地區的混亂局勢,完全脫離了控制。

那幫士紳在發動抗稅運動前,也向他們探了口風,並且做出承諾保證不會引發亂子。

結果行動才開始,就接二連三的出亂子。

前面的商人罷市,南京城殺的人頭滾滾,也就罷了。

死的都是一群奸商,甭管背後的人地位多麼顯赫,擺在前臺的商賈都是不入流的貨。

死上再多,大家也不會往心裡去。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死的全部都是士子。

裡面功名最低的都是秀才,還有大量的舉人。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