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崇禎擺爛怎麼了?!

第199章 征服世界,然後種地

打完仗以後,朱由檢的強硬態度開始放鬆,朝廷開始嘗試著往陝西輸送糧食。

令人絕望的是,朝廷的十萬石糧食送到西安以後,就只剩下不到兩萬石了,這兩萬石全部被洪承疇提走,一粒糧食都落不到百姓的手中。

因為官軍也正處於飢餓之中,還需要頂在前線攔截南下的農民軍,如果不優先保障軍隊的錢糧供給,那他們就要造反了。

乾旱繼續蔓延,從陝北影響到了關中,關中大河斷流,甚至連天堂一般的陝南都出現了旱情。在水稻種不活的情況下,種了幾百年水稻的陝南的百姓不得不開始嘗試起了種麥子,還有那官府發下來的甚勞子甘薯。

甘薯在陝南的產量驚人,均產達到了七八百斤,洪承疇於是免除了陝南的稅銀,統一徵收甘薯,並且將甘薯的價值定得很低,幾乎是按照南方的甘薯價格來定的。

一路搜刮下來,朝廷拿走了七成糧食,給百姓留了三成,陝南的百姓勉強處於餓不死的狀態。

徐光啟對於洪承疇的做法非常不滿意,他認為洪承疇這種做法會極大地打擊百姓種植甘薯的積極性,陝南百姓種植甘薯到頭來得到的口糧比種植糧食還少,那明年想再忽悠他們種甘薯還做得到嗎?!

而面對徐光啟的指責,洪承疇表面認錯,就是不改,公文回覆得極其敷衍。

洪承疇覺得徐光啟就是看到陝南的甘薯產量不錯,想給自己推廣番薯失敗的行為挽尊,他高坐在朝堂裡面,哪裡知道民間疾苦。朝廷的糧食又運不來,不從陝南抽調糧食,難道讓整個關中地區的軍民餓死嗎?!

乾旱還向東蔓延,山西也開始出現旱情。山西距離京師更近,又是重要的兵源地,朝廷沒有理由不去賑災。

減產和賑災一套組合拳下來,陝西、北直隸以及山西部分地區都成了朝廷的負資產。夏收稅銀從元年的一千八百萬縮減成了一千二百萬,而糧食徵收的情況更加糟糕,從去年的一千二百萬石減少到了如今的六百幾十萬石,幾乎是打了個對摺。

這還僅僅是收到的稅,並非轉運到京師的稅,不僅需要留存地方,起運的銀子從地方到京師又要不少火耗。好訊息是,河道總督被處死之後,京杭大運河終於不堵車了。

七月朝廷夏稅收完,八月初第一批漕糧就運到了北京,這就是朱由檢跟湯豫所說的新米。

北方種稻少,麥粟多,麥子口感粗糙,一般是給牲口吃的,戰馬的主要口糧就是大麥和黃豆;粟米也就是小米,口感可疑,只有窮人才吃;豆飯吃多了脹氣,唯有黃米的味道、口感俱佳,所以大明的狗皇帝一般吃江南進貢的優質大米。

本來想著打完仗了可以抽出手來照顧一下陝西,結果惡化的財政又給了朱由檢當頭棒擊,所謂勝利的喜悅、中興的希望如雲夢泡影。明末的底色,歸根結底仍是絕望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現在的乾旱已經讓人絕望了,但很可惜,現在正是崇禎大幹旱的十幾年裡乾旱相對較輕的時期,現在是旱災的起步階段,旱災範圍廣,但程度較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