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所謂的“輕”,就是渴死莊稼,但還沒有斷絕所有水源,人還沒有被直接渴死,百姓的死因多為飢餓和動亂。
不過熬過今年,又會有兩年視窗期,災情得到緩解,百姓心中出現希望,然後再次被老天爺一巴掌扇在地上,甚至打完以後祂還要踩到你的身上對你持續性的拳打腳踢。
既然還有一點時間,那總得做點什麼的,不管有用沒用。這寶貴的發展時間,朱由檢是真的不願意用在與建奴消耗上面,己巳年這一仗,若不是建奴自己跑過來討打,朱由檢是真的不願意打這一仗。
就算打贏了,又如何呢,改變不了邊牆告破、敵軍打到都城的事實。在大明周圍的這群豺狼虎豹的眼裡,他們所看到的未必就是明廷的軍威,而是大明的虛弱和有機可乘。不是誰都有覆滅大明的野心,但很多外敵都有趁亂溜進大明疆域搶一把的野心。
大明飽受旱災的折磨,而大明的更北方則是受到旱災和白災的雙重打擊,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南下尋找一線生機。
除卻天災,草原上部落的紛爭也是導致大明邊疆不穩定的因素,野蠻的被更野蠻的驅逐,在這場殺戮遊戲之中,每一個玩家都容不得絲毫的軟弱!
面對災情,朱由檢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他能做的就是儘量從南方多運一點糧食過來,在北方乾旱又貧瘠的土地裡面種出更多的糧食來。
只是在這場乾旱之中,北方倒還是有一個潛在的大糧倉,那裡有肥沃的黑土地,充足的水源,那便是從兩千年前已經存在了的遼澤。
如果要了解崇禎大旱災的嚴重程度,那麼這八百里遼澤就是很好的一個參照物,遼東的這片沼澤從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大明因為這片遼澤的存在,繞開遼澤將遼東的邊牆修築成了非常逆天的 v字形,也就是直到明代中早期,這片沼澤都還是存在著的。
直到明末的大旱災降臨,愣是將這片沼澤的水都蒸發掉了,八百里遼澤居然已經可以容納騎兵的大規模通行了,“棒打狍子瓢舀魚”說的就是這片大明應許之地。
其實不止遼澤,整個遼東都比大明北方更適合種地,朱翊鈞同學把遼東弄丟了,痛哭流涕,哀嚎自己的遼東萬里江山淪喪。
除了遼東作為京師屏障的一部分,軍事地理位置很重要以外,還因為早在永樂時期,遼東的軍屯就足以養活遼東的十幾萬大軍,讓遼東鎮實現了自給自足。
遼東還是大明重要的糧產地、養兵養馬之地,甚至還是重要的礦產區,為萬曆皇帝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礦稅。
朱由檢打定主意,現在年景好就種地,等到旱災最嚴重,過不下去的時候再去把遼東要回來,繼續種地,大明種不了了就去日本種地,去東南亞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