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與費禕、董允等人很快也收到了訊息,聚到劉禪身周,從姜維手中取過那封急報看了起來。待看到其大兄諸葛瑾被安排到西城郡攻城,丞相眉頭微微皺起,瞬間明白了孫權究竟是何打算。
費禕有些忐忑:“西城在東三郡最西,毗鄰漢中,難道說上庸、房陵二郡已經被孫權攻下了?”
由不得費禕不忐忑,假使房陵、上庸二郡已被孫權攻下,那麼西城太守申儀這個在漢魏間反覆橫跳的牆頭草,十有八九會望風降吳。
如此一來,大漢原本十拿九穩的西城就要飛了。
董允也有些愕然,道:“若然,大漢非但少了一條攻打曹魏的路線,還須得設重兵於漢中防備孫權。”
董允言罷,諸將皆凜然頷首。
大漢根基在益州,前線在關中。
漢中地處益州、關中之間,一旦將來大漢與偽魏戰至關鍵時刻,漢中遇襲,糧道被阻,歸路被絕,那麼關公失荊州故事就有可能上演。
而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漢中就不得不佈置數倍於此時的兵力,這對於大漢來說,是一種不願承受卻又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孫權有過前科的。
然而,一旦有東三郡在手,情勢就大不一樣了。
西城距江陵一千餘里,完全可以作為漢吳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帶。
孫權縱使背盟敗約,也沒有辦法懸軍深入一千餘里,直接威脅到漢中腹心之地。
丞相忽然搖了搖頭:
“料想吾大兄與步子山統吳軍數萬直至西城,乃是吳侯惑敵之策。
“吳軍應還未能奪下房陵、上庸二郡。”
丞相言罷,費禕、董允及諸將雖不解為何丞相有此猜度,但也都盡皆鬆了一氣。
而鬆了一氣的同時,又不免有些驚奇詫異。
費禕神色略顯疑惑道:“可是丞相,西城地處東三郡最西一郡,吳侯何敢直接繞過上庸、房陵,進軍西城?”
董允也頷首,跟著道:“吳侯倘若果真繞過上庸、房陵二郡,則糧草、軍械、進軍、還師之路線全在漢水。
“一旦曹魏敗吳軍於襄陽,則子瑜公(諸葛瑾)與步子山,豈不是被困死於西城腳下?”
然而董允甫一言罷,其人便立時恍然大悟,再扭頭與費禕對視,卻見費禕也已面露恍然之色。
丞相看向天子,肅容正色道:
“陛下,吳侯此計不可謂不妙。
“上庸、房陵二郡,距漢中六七百里之遙,又有吳軍阻隔,大漢難知二郡虛實,降吳與否。
“而趙車騎與鄧鎮東甫一抵至南鄭,臣侄便持節而至。
“事關兩國盟好,不論是趙車騎抑或鄧鎮東,都須得請示陛下旨意後才能決定是否東進。
“一來一回,耗費十餘日。
“待趙車騎、鄧鎮東得到陛下旨意,繼續進軍西城,行軍又須耗費二十餘日。
“前後三四十日,吳軍或可能已奪下西城。
“一旦奪下西城,上庸、房陵二郡或可以不戰而定。
“縱不能,有西城在西,江陵在東,夾在中間的二郡,終將被蠶食殆盡,盡入吳侯彀中矣。”
聞及此處,劉禪徐徐點頭。
倘若趙老將軍與鄧鎮東不等帝命就揮師東進,恐怕吳軍就要直接攔在漢水狹道,阻止漢軍東進。
如此,雙方就相當於撕破臉了。
漢吳之盟是國家頭等大事。
即使是丞相,也一定會與劉禪及群臣商量之後才能做下決定。
倘若真如丞相所言,孫權還沒有打下東面的上庸、房陵二郡,直接進軍西城,那麼孫權的算盤打得真不可謂不響。
何也?
孫權明擺著想騙奪西城!非但是騙大漢,同樣也在騙西城太守申儀。
此外,令費禕、董允恍然大悟,又讓劉禪歎為觀止的是:
孫權這廝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在利用大漢的道德感與公信力,篤定大漢絕不會背盟敗約,趁人之危!
一旦吳軍在襄樊不敵曹魏,被打得南撤,諸葛瑾與步騭幾萬大軍歸路糧道雖然斷絕,卻也可以直接借道漢中撤走。
難道劉禪要趁吳之危,像曹魏接收黃權一樣,把諸葛瑾、步騭的人馬全部扣留在漢中?怎麼可能!
諸葛恪說諸葛瑾、步騭攜五萬大軍而來,但這五萬大軍,數量真不真尚且不論,就算是真,十有八九也多是老弱病殘及役夫徒隸,壯聲勢嚇唬申儀用的。
扣留這幾萬無用之人,背上一個背盟敗約的罵名,激起吳人憤怒,促使曹吳再次攜手聯盟。
但凡劉禪還有點理性,就不可能做出這事。
再則,諸葛瑾是丞相之兄,諸葛喬生父,其人又是道德君子,孫氏死忠,真被扣留在大漢,說不得要一死以謝君恩的。
到時怎麼面對丞相?怎麼面對諸葛喬?不論於公於私,劉禪都奈何不了諸葛瑾、步騭這幾萬人。
一陣沉默。
丞相、費禕、董允,及至關興、姜維等一眾年輕小將,全都陷入了思索當中,一時都想不到當如何處置此事。
丞相看向天子,道:
“陛下,據臣所知,申儀族人家屬,多有在洛陽為質者。
“依偽魏科法,守城百日而援軍不至者,無連坐之罪。
“申儀久在西城,得士眾心,斷不會輕易降吳。
“臣以為,當先令趙車騎遣使潛至西城郡,許申儀以重利厚爵,不計前罪。
“如是,一旦吳軍敗於襄陽,則臣兄所統之軍,糧草必斷。
“屆時,再命趙車騎、鄧鎮東引軍東進圍城,吳侯當無話可說,無計可施。”
劉禪思索稍頃,最後輕輕頷首:“便依丞相之言。
“先遣使報與趙老將軍,使老將軍遣使穩住申儀,不使其降吳。
“至於是否要等孫權敗走,吳軍斷糧後再進軍東三郡…朕以為或許不必如此。
“漢吳之盟不可輕破,於大漢而言如此,於區區東吳而言,難道不也是如此?
“趙車騎、鄧鎮東憂二國之盟有破裂之虞,遂千里請示,難道子瑜公與步子山又真敢不請而壞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