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

章武六年,初春。

益州郡治,滇池城。

雍氏宅邸燈火通明。

雍闓手持張紘密信,在廳中來回踱步。

“主公還在猶豫?”

心腹李承拱手道,“曹魏苛政,益州百姓苦之久矣。”

“今漢室正統在洛陽,陛下既願支援我等,豈可此錯此天賜良機!”

雍闓將信拍在案上,負手慨嘆:

“趙昂那廝近日催繳糧秣甚急,確是惱人。”

“然舉兵造反一事,非同小可……”

話音未落,侍從急報:

“張紘先生到訪!”

張紘青衣綸巾,飄然而入。

見禮畢,直言道:

“雍公尚遲疑耶?”

“諸葛交州已備糧十萬斛、甲冑五百領,只待雍公振臂一呼。”

“便可就此舉事!”

雍闓屏退左右,低聲道:

“子綱先生,非是某畏首畏尾。”

“只是南中不比成都富庶,司馬懿此人又心狠手辣,睚眥必報。”

“某也是擔心承擔不起,戰敗的後果啊……”

“哈哈哈!”

張紘聞言大笑,“公豈不聞‘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今諸葛使君在交州如猛虎踞山,司馬懿安敢輕動?”

說著,他從袖中取出絹書。

“此乃漢帝親筆,封公為益州太守、鎮南將軍。”

燭光下,雍闓眼中慾望漸熾。

沉吟良久,拍案道:

“善!趙昂那廝催糧甚急,吾早欲除之!”

“今既有朝廷詔命在此,闓安有不從之理?”

當夜,雍闓率家兵突襲太守府。

趙昂尚在批閱文書,聞變大驚,拔劍怒喝:

“雍闓!爾敢造反?”

雍闓冷笑:

“魏賊!今日便是汝之死期!”

話落,刀光一閃。

趙昂頭顱滾落,血濺案牘。

“雍闓反了!”

訊息迅速傳回成都。

曹丕怒拍桌案,氣得咬牙切齒。

“孤早就說過,此獠絕非善類。”

“前日煽動本地土人叛亂的,必是此賊!”

“傳令,點兵!”

“孤當親征,誅此逆賊!”

曹丕眼中殺意凜然,決定南下親征。

“大王且慢。”

司馬懿出列,神色平靜

“南中山險路遠,大軍遠征,恐勞師無功。”

“不若先遣使安撫,再作打算。”

曹丕冷哼一聲:

“太尉欲再縱虎歸山耶?”

“你此前不也說過,雍闓才是南中作亂的首惡之賊麼?”

“臣絕非是欲縱虎歸山。”

司馬懿搖了搖頭,解釋道:

“只是南中之地,不宜大動兵戈,勞民傷財。”

“臣以為可遣張裔為益州太守,並作書雍闓,陳說利害。”

曹丕猶豫一下,嘆道:

“好吧,這是孤最後給他的一次機會。”

“若其再不領情,斷教南中之民付出代價。”

於是當即下詔,命張裔入境撫定南中。

張裔甫一入境,便被雍闓部眾擒獲。

雍闓見其形容枯槁,嗤笑道:

“張府君如瓠壺耳,外澤內粗,殺之徒汙吾刀。”

遂命人縛送成都。

此時,司馬懿書信亦至。

雍闓展讀,見其言曰——

“足下世居南中,當知諸葛亮狡詐。”

“今其煽亂,實欲坐收漁利。”

“若肯罷兵,朝廷當以益州太守相授,既往不咎。”

“唯將軍察之。”

雍闓閱畢,遲疑不定,遂問張紘:

“司馬懿此信,可信否?”

張紘冷笑道:

“公不見郪縣京觀乎?”

“司馬懿屠戮百姓,築屍為塔。”

“此等兇殘之輩,豈有信義可言?”

雍闓聞言,面色驟變,當即揮筆回書:

“愚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今天下三分,遠人惶惑,不知所歸!”

意思就是,我聽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現天下鼎立,卻有三種不同曆法在施用。

所以處在僻遠地方的人深為惶惑,不知歸附何方。

其桀傲不馴以至如此。

隨後,雍闓驅逐魏使,正式舉兵反魏。

然益州郡漢民多懼曹魏嚴酷刑法,響應者寥寥。

雍闓憂之,召眾商議。

“蠻王孟獲素有威望,若能得其相助,大事可成。”

謀士李承進言。

雍闓沉吟道:

“孟獲野心勃勃,恐難為我駕馭。”

張紘卻笑道說:

“正因其有野心,方可利用。”

“如今大敵是曹魏,待攻克成都之後,再商議其餘之事罷。”

對於張紘而言,他只希望南中亂成一鍋粥。

至於話事人是孟獲還是雍闓,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讓曹魏別好過就行了。

當夜,雍闓親赴孟獲營寨。

蠻王虎背熊腰,耳戴金環,見雍闓至,大笑道:

“雍公夜訪,莫非欲借我蠻兵乎?”

雍闓正色道:

“曹魏苛政,漢蠻皆苦。”

“今漢帝在洛陽,封我為益州太守。”

“若大王助我,當共分其地。”

孟獲眯眼:

“漢人難信,空口無憑。”

“滇池以西五縣,盡歸大王。”

雍闓命人取來示意圖。

“某另贈鹽鐵三百斤,錦緞兩百匹。”

孟獲大笑:

“好!既然如此,獲便與雍公走上一遭。”

原來,孟獲早有反成都之意。

只是畏懼曹魏大軍,不敢輕舉妄動。

今見大勢而來,豈有不從之理?

“然夷叟部落尚未歸附,需用計說服。”

“待我明日說他一說。”

次日,孟獲召夷叟酋長,故作憂色道:

“朝廷欲徵烏狗三百頭,胸前皆黑。”

“蟎腦三鬥,斫木三千根,每根鬚三丈長。”

酋長大驚道:

“大王所言當真,斫木最高不過兩丈,此非逼我等造反乎?”

孟獲嘆息曰:

“吾亦不忍見夷人遭難。”

“不如——隨我反了!”

夷叟們相視片刻,齊聲吶喊:

“反了!反了!”

三月十五,益州郡風雲突變。

雍闓、孟獲聯軍分襲各城,曹魏官吏或死或逃。

滇池城頭,“漢益州太守雍”大纛高懸。

一石激起千層浪,南中大地風煙驟起。

牂牁太守朱褒得雍闓檄文,當即斬殺郡中魏官,舉兵響應。

越巂夷王高定亦聚蠻兵數萬,攻佔郡治。

益州南部三郡盡叛,唯永昌太守呂凱仍閉城自守,未從亂命。

雍闓聞報,冷笑道:

“呂凱不識時務,當速除之!”

張紘擺手道:

“呂氏世代鎮守永昌,深得民心,強攻難下。”

“不若以檄文說之。”

遂提筆作書,遣使急送永昌。

永昌城,太守府。

呂凱手持檄文,指尖微顫。

堂下郡吏皆屏息以待。

呂凱緩緩展開絹帛,但見上面墨跡淋漓:

“天降喪亂,奸雄乘釁,天下切齒,萬邦悲悼。”

“.將軍世受漢恩,當率先效命,上報國家,下不負祖宗。”

“豈可俯首事賊,背本就末?”

左右人紛紛言道:

“雍闓不過借諸葛亮之勢,妄圖割據。”

“府君若從之,必為諸葛亮利用!”

呂凱抬手止住,繼續讀道:

“昔舜勤民事,崩於蒼梧。”

“文王受命,至成王而大定。”

“今聖上龍興洛陽,海內影從。”

“將軍不見盛衰之紀,成敗之符乎?”

窗外暮色漸沉,呂凱長嘆一聲,將檄文擲於案上:

“張紘以舜、文王喻劉備,以永昌比蒼梧……”

“這是說我若不從,便如蠻荒愚夫,不識真主啊。”

當夜,永昌城門大開。

呂凱白衣出降,對張紘拱手道:

“非凱畏死,實不忍一郡百姓遭兵戈之禍。”

張紘大笑:

“呂將軍深明大義,他日必為漢室重臣!”

至此,

南中四郡——益州、牂牁、越巂、永昌盡叛曹魏。

烽火照夜,狼煙沖天。

聲勢浩大,震動西南。

訊息傳至成都,曹丕覽表大怒。

擲簡於地,召群臣議事。

“太尉誤孤!”

曹丕拍案而起,目視司馬懿。

“昔日卿言雍闓可撫,今竟舉兵造反,卿有何話說?”

司馬懿伏地請罪:

“臣識人不明,罪該萬死。”

“然雍闓反覆無常,非臣所能逆料。”

曹丕怒不可遏:

“南中乃我後方,若失此地,齊人必乘隙而入。”

“孤當親征,以儆效尤!”

司馬懿急諫:

“大王三思!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

“大王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

“且雍闓等乃疥癬之疾,只須遣一大將討之,必然成功。”

曹丕沉吟片刻,問道:

“依卿之言,該派誰去?”

司馬懿拱手道:

“南蠻之地,離國甚遠。”

“人多不習王化,收伏甚難。”

“臣願親往征討,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輕託他人。”

曹丕轉怒為喜,道:

“太尉願往,孤復何憂?”

即命司馬懿總督南征諸軍事,賜假節鉞,得專征伐。

司馬懿回府,連夜調兵遣將。

以鄧艾為參軍,法正為長史。

黃權、許靖為掾史。

樂進、馬忠為大將,總督軍馬。

王平、張翼為副將。

又從原曹魏集團中,調來精銳數十員。

共起川兵三萬,擇吉日祭旗出征。

臨行前,法正進言曰:

“南中地勢險惡,夷人多詐。”

“宜先聲奪人,速戰速決。”

司馬懿頷首:

“孝直之言是也。”

“然雍闓等各懷異心,可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大軍離成都,旌旗蔽日,刀槍如林。

司馬懿嚴令三軍:“所過之處,秋毫無犯。”

“敢有擅取民間一物者,立斬不赦!”

由此,軍紀肅然。

卻說雍闓在益州郡聞司馬懿領軍親征。

急召張紘、高定、朱褒商議。

張紘獻計道:

“司馬懿所率之部,皆是魏之精銳,不可力敵。”

“可分兵三路:高將軍取中路,雍公在左,朱太守在右。”

“三路並進,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如此,大事可成。”

雍闓然其計,即令高定為中路先鋒。

高定回營,喚帳下猛將鄂煥道:

“汝為前部,先行迎敵。”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務必小心。”

這鄂煥身長九尺,面如鍋底,眼若銅鈴。

使一枝六十斤重的方天畫戟,有萬夫不當之勇。

人皆言其有不下呂布之勇。

鄂煥大笑道:

“主公放心!”

“某這方天戟久未飲血,正要取魏將首級獻於帳下!”

當下點了本部軍馬,浩浩蕩蕩殺奔益州郡邊界。

司馬懿大軍行至益州郡界,前部先鋒樂進遣探馬回報:

“前方三十里發現叛軍,旗號乃高定部下鄂煥。”

樂進冷聲一笑:

“區區蠻將,何足道哉!”

即與副將張翼、王平商議對策。

王平進言道:

“鄂煥勇猛,不可力敵。”

“宜詐敗誘之,設伏擒拿。”

樂進從其計,自引三千精兵先行。

兩軍相遇,樂進出馬。

見鄂煥形貌猙獰,心中暗驚,面上卻不露分毫,厲聲喝道:

“反賊早早受降,可免一死!”

鄂煥見樂進身材矮小,不由嗤笑:

“汝這侏儒也敢陣前叫囂?若不看汝騎馬,某還道是隻猴子在聒噪!”

樂進聞言大怒,卻強壓怒火,冷笑道:

“身高不足論英雄。”

“待某砍下汝頭,你便與我一般高了。”

鄂煥暴跳如雷,拍馬挺戟直取樂進。

二人戰不十合,樂進佯裝力怯,撥馬便走。

鄂煥大笑:“魏將不過如此!”

話落,催軍追趕。

追至一處山谷,忽聽號炮連天。

張翼、王平各引一軍從左右殺出,截斷歸路。

樂進回馬再戰,三將合圍鄂煥。

鄂煥雖勇,怎敵三員虎將?

戰至五十回合,被樂進一槍挑落頭盔。

張翼趁機用套索將其絆倒,眾軍一擁而上,生擒了鄂煥。

敗兵逃回稟報高定,高定大驚:

“鄂煥有萬夫不當之勇,竟被生擒?”

急令緊閉寨門,嚴加防守。

卻說樂進等押鄂煥至中軍大帳。

司馬懿坐於帳中,法正、鄧艾侍立左右。

鄂煥被推入帳內,立而不跪,怒目而視。

司馬懿不以為忤,溫言道:

“鬆綁。”

左右遲疑,司馬懿厲聲道:

“沒聽見麼?”

軍士慌忙解縛。

司馬懿命設座,賜酒食。

鄂煥狐疑不定:

“要殺便殺,何必假仁假義?”

司馬懿笑道:

“吾聞高定乃忠義之士,今為雍闓所惑,以致如此。”

“汝回去告訴高太守,早早歸降,免遭大禍。”

鄂煥不信,遲疑問:

“當真放我?”

司馬懿正色道: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汝可速去,他日陣前相見,再決生死不遲。”

鄂煥拜謝而出,司馬懿又贈良馬一匹,乾糧若干。

待其走遠之後,鄧艾才問道:

“蠻人反覆,太尉何以縱之?”

鄧艾每句話都說的很簡短,以此來整治自己口吃的毛病。

如今已是初見成效。

司馬懿笑道:

“吾豈不知蠻人反覆不可信?”

“只是其部有勇無謀,吾自有計破之。”

眾遂不疑。

另一邊,鄂煥上馬而去,途中暗忖:

“人都說司馬懿陰險狡詐,今日一見,卻是仁義之人。”

回到高定營中,鄂煥具言司馬懿厚待之事。

高定將信將疑:

“司馬懿素有‘狼顧之相’,其人手段殘忍。”

“豈會如此仁義?莫非其中有詐?”

張紘聞訊趕來,冷笑道:

“此乃反間之計也!司馬懿欲使明公與雍公生隙,千萬不可中計!”

高定沉吟不語,心中已有計較。

當夜密召鄂煥:

“汝可再去魏營,就說我願降,但恐雍闓加害,請司馬太尉設計相救。”

鄂煥驚問:

“主公真要投降?”

高定低聲說道:

“……非也。”

“吾欲探司馬懿虛實,若其真心納降,再作打算。”

鄂煥領命,趁夜色再赴魏營。

司馬懿聞報大笑:

“吾計成矣!”

急召法正、鄧艾商議。

法正捻鬚道:

“高定首鼠兩端,此來必是試探。”

“今可將計就計,使其與雍闓自相殘殺。”

鄧艾進言道:

“可偽作密信,令鄂煥帶回,故意讓雍闓截獲。”

司馬懿頷首大笑:

“士載之言甚妙。”

即作書一封,言已與高定密約。

共誅雍闓、朱褒云云。

又厚贈鄂煥金銀,囑其小心行事。

鄂煥懷揣密信返回,行至半路,果有雍闓伏兵殺出,搜出書信。

雍闓覽信大怒,即刻點兵要討高定。

張紘苦勸雍闓道:

“此必司馬懿反間之計,雍公切不可中計!”

“若自相殘殺,正中其下懷也!”

雍闓怒髮衝冠,拍案道:

“高定那廝與魏狗暗通款曲,書信在此,豈能有假?”

張紘苦口婆心勸道:

“雍公明鑑!司馬懿善用奇謀,昔日便曾在河北使奸計,中傷李相爺。”

“差點害得當時河北分崩離析。”

“今日故技重施,雍公豈可重蹈覆轍?”

雍闓聞言,怒氣稍平,沉吟道:

“依子綱之見,該當如何?”

張紘略作思考,獻計道:

“不如邀高定共擊魏軍,觀其行止。”

“若其推諉,則反情自現。”

“若其欣然應允,則可自證清白。”

雍闓從其言,遣使至高定營中。

高定正因司馬懿放歸士卒之事狐疑不定,見雍闓來邀,勉強應允。

次日,雍闓、高定兩路並進,直撲魏軍大營。

不料行至半途,忽然號炮連天。

樂進、鄧艾各引伏兵殺出,箭如飛蝗。

叛軍大亂,死傷大半,餘者皆被生擒,押回魏營。

司馬懿坐於帳中,令將俘虜分作兩處。

雍闓部下囚於左,高定部下囚於右。

又密令軍士散佈謠言:

“高定的人免死,雍闓的人盡殺。”

少頃,司馬懿先提雍闓部卒至帳前,佯問:

“汝等何人部下?”

眾卒為求生路,皆謊稱:

“我等實是高定部下。”

司馬懿故作欣喜:

“既是高將軍的人,理當厚待。”

即命解縛,賜酒食,盡數放還。

復提高定部卒,亦如法炮製,卻揚言道:

“雍闓欲獻汝主首級求降,吾心不忍。”

“汝等回去,當好生勸諫高將軍,勿再執迷不悟。”

眾卒感恩戴德,回到高定營中,具言司馬懿寬仁大度。

高定將信將疑,密遣心腹往雍闓營中打探。

恰逢雍闓部下被放歸者,皆盛讚司馬懿恩德,更言雍闓已有降魏之意。

自此,雍闓軍中人心浮動,多有私投高定者。

高定仍不放心,又派細作往魏營刺探。

司馬懿早料此著,故意將細作認作雍闓的人,佯怒道:

“汝主既約獻高定、朱褒首級,因何遲遲不動?”

遂修密書一封,令其帶回。

細作回見高定,呈上偽造書信。

高定覽畢,拍案大怒:

“雍闓狗賊,安敢如此!”

鄂煥進言道:

“司馬太尉仁厚,與傳言中的惡名不類。”

“反倒是這雍闓十分奸詐。”

“不如殺雍闓以降魏,方是上策。”

高定從其計,設宴誘殺雍闓。

雍闓果生疑懼,拒不應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