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北美1625

第419章 疫事

“我建議,整個拓殖區立即進入全面戒嚴狀態。”

大年三十這天晌午,正當千家萬戶準備過新年之際,一艘小船駛入了渝州堡碼頭,四名著深色制服的防疫官踏上潮溼的木板匆匆登岸,未做任何停留,便乘坐一輛馬車快速地奔向拓殖區行政大樓,面見專員韓大人。

甫一見到韓劍,拓殖區防疫衛生處負責人蔡水根便一臉凝重地向他提出建議:“……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將這裡的疫情通報給中樞本部,讓全國上下做好必要的防疫準備,阻止天花疫情向其他地區蔓延。”

“事情真的有那麼嚴重?”韓劍手撫額頭,使勁揉了揉有些發緊的太陽穴。

窗外隱約傳來孩童嬉鬧和爆竹聲響,與會議室內的凝重氣氛形成鮮明對比。

昨日,他帶著拓殖區一行官員走訪了轄下幾處移民定居點,慰問當地基層官員和新來移民,表達政府的關懷之情。

興之所至,他還留在一處屯殖點跟著眾多移民吃了場熱鬧的流水宴,喝了許多酒,直到今日清晨,才帶著些許宿醉返回渝州。

在專員公館還未睡多久,又被助理喚醒,趕到行政大樓,會見剛剛從永寧結束疫情調查的防疫人員。

其實,這十幾年來,包括永寧拓殖區在內的新華各地,爆發天花、傷寒、斑疹傷寒等之類的流行性傳染病已有多起,並造成大量地方土著原住民的死亡。

不過,這些接二連三爆發的疫情並未在新華控制區內大規模擴充套件,移民的死亡病例也維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在這個時期,當大明及歐洲仍深陷黑死病(即鼠疫)、天花的肆虐,城市街道汙水橫流、垃圾堆積,民眾普遍缺乏衛生觀念之時,遠在新洲大陸西海岸的新華,卻已建立起一套近乎現代化的防疫體系,使得各種流行性傳染病的傳播得到有效的控制。

早期,新華人口規模尚小的時候,衛生防疫部門就制定了諸多嚴格的防疫條例,並以極其苛刻的規定,強制轄境內所有居民無條件地遵從。

根據《新華衛生防疫令》,境內所有定居點必須保持必要的清潔,城鎮有專門的清汙人員,每日收集垃圾並運至指定填埋點,嚴禁隨意傾倒。

人口規模超過五百人的城鎮,要建立必要的排汙系統,挖掘或者埋設排水溝(管),避免汙水滯留居民區,最大限度的減少蚊蠅滋生環境。

對於個人方面,政府倡導“喝熱水、勤洗澡”,公共澡堂在各大定居點普及,移民需經常清潔身體,減少汙垢和細菌,避免染上傷寒沙門氏菌。

十年前(1630年),廣豐縣(今溫哥華島薩尼奇市)附近土著部落爆發大規模的天花疫情,持續數月之久,先後造成八千多人死亡。

是時,新華政府立即啟動牛痘接種工作,對轄境內的數千移民種牛痘,安然度過了此次天花疫情。

隨後,所有新入境的移民在登陸入境時,都必須接受種痘,以預防天花。

政府為此設立了專門的“種痘局”,由受過培訓的醫官和防疫人員負責操作,並記錄接種者的姓名、時間及反應情況。

相較於歐洲仍依賴民間偏方或“放血療法”,新華的種痘舉措幾乎將天花消滅於境內。

即使偶有病變或惡性傳染,但死亡率遠遠低於大明和歐洲。

對於境內出現任何傳染疫情,新華政府衛生防疫處也制定了諸多應急機制。

封鎖疫區,在周邊設立檢疫站,禁止人員隨意出入,疫區居民更是嚴格限制活動範圍,以期在第一時間便將疫情控制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

在疫區內,設立封閉隔離的“防疫營”,集中收治患者,避免家庭、居民區內的交叉傳染。

而那些因疫病死亡的人,則不得進行土葬,須火化後深埋,防止病菌擴散。

為了做好全民防疫、全面防治的目的,衛生部門還專門印製了《防疫圖冊》,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畫向百姓宣傳防疫知識。

各地基層官吏也會向新來的移民宣講諸多衛生知識,強調“防勝於治”。

定居點設立兼職的“衛生糾察”,巡查街道、市集、居民區,對隨地便溺、亂倒汙物者施以訓誡或者處以罰金。

相較之下,此時的歐洲城市仍被惡臭籠罩,倫敦、巴黎街頭糞便堆積,鼠患成災,而新華境內卻因嚴格的衛生管理,科學的防疫體系,大大降低了傷寒、斑疹傷寒、鼠疫等諸多傳染病的爆發機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