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會試與明清會試略有不同,三場會試還是照例要考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但每場又都新增了數理化作為附加題。
附加題佔的分值很高,答上來的越多,考卷得分就越高。
大漢的首場恩科考試,已經開始採取積分制。
不採取積分制的話,聶宇就沒法閱卷了。
他的文化水平對比古人還是太爛,看文章很難看得出好壞優劣。而且這種憑文章來判定,也太依賴考官的能力和人品,不如一刀切來的方便。
用積分制考卷,至少選拔出來的進士,能力上限不敢說,下限肯定是有保證的。
聶宇廢除不了科舉,那就乾脆改革科舉已經僵化的模式,給科舉輸送點新鮮血液,讓科舉能夠平穩過渡。
至於天下的讀書人會不會有所不滿?
這不用擔心,只要大漢能坐穩龍椅,讀書人的適應性都很強,別搞得太過分都能接受。
比如朱元璋就曾覺得科舉誤國,選拔出來的官員全是筆架子,幹啥啥不行,就會寫文章作詩。於是就廢除科舉,改為地方舉薦人才做官,直接持續了十五年之久,讀書人連屁都沒崩出一個來。
最後還是舉薦制比科舉制更坑,舉薦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都是關係戶,能力完全沒保證,貪汙倒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折騰半天,覺得還是科舉稍微沒那麼坑,好歹不會上來那麼多廢物貪官。
貢院考場,考官依次發現卷子。
“嗯,前幾題的四書經義還好,我已提起溫習一個多月,應該問題不大。但這後面的數學、物理、化學是何意?”
程駟舉接過考卷,先來回翻看幾遍,頓覺有些疑惑。
數學他快速略過幾題,發現就是算學,只是改了個名字,而且難度也頗高,居然涉及到了“商高定理”(勾股定理)應用。
後頭的物理、化學,他完全看的一頭霧水。
程駟舉按著卷子,一字一句認真看過:“茶壺燒開水,此為物理現象還是化學現象?不是,茶壺燒開水跟這什麼物理、化學有何關聯?”
程駟舉看的一臉懵逼,作為安徽考生的他,劣勢在此時終於顯現出來。
大漢這邊計程車子考生,可能還有人能答得上這些題目。但這些安徽、江西新佔之地的考生,他們沒有看過大漢學府的數理化系統性教材,壓根沒辦法理解數理化的具體概念含義。
這似乎有些不公平?不公平就對了,聶宇就是要他們印象深刻,記住數理化不是小眾偏門,這是被列入恩科會試的考題。
想要拿分,那就努力去學好數理化,去卷自然科學吧!程駟舉盯著考卷看了半天,數學他還能解出幾題,物理、化學完全看不懂,只能瞎蒙了。
好在物理、化學的卷面裡,大多都是選擇題和判斷題,就算不會也不至於完全做不出來。
聶宇還是手下留情了。
會試第一場考了三天,直接把貢院裡的兩百多名考生,考到懷疑人生。
這什麼鬼題目?
好不容易連蒙帶猜做完卷子,等到會試第二場,許多考生下意識往卷子後面翻,想著會不會還有那“數理化”怪題。
然後,居然特麼的真有。
第一場不是已經考過了,怎麼第二場還要考?有幾個考生立刻舉手跟巡考官反應,巡考官看過就輕飄飄回了一句:“卷子都是禮部出卷,漢王審題,不會有誤,專心答題吧!”
反應無果,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答題。
好在第一場不少考生已經蒙出經驗來,開始學會舉一反三,這第二場蒙的倒是快了不少,也有少數幾人,無聊看過些數理化課外教材,真的做出了幾題。
這些做出來的,統一裝作不知道,準備悶聲發大財。
歷時九天的會試很快就考完,兩百多名考生出了貢院,兩眼都是發昏的。
這倒不是在貢院待太久熬的,大漢的首場恩科,禮部也怕把考生熬壞了,專門安排配給了取暖燃料、乾淨飲水等各種考生日用。
相比起正常科舉,這確實算得上恩科了。因為官府安排的太到位,能想到的都事無鉅細辦妥,考生只需要負責安心考試。
當然,這也就是恩科,還是大漢的首場恩科,等後面地盤壯大了,考生數量變多,這些待遇就不會再有了。
“駟舉兄,等等我。”王陽小跑著追上剛出貢院,正準備回客棧的程駟舉。
程駟舉頓足停下,耐心等待對方跟來。
王陽並行而走,隨口問道:“駟舉兄,此番會試,可有把握?”
程駟舉沒有隱瞞,搖頭說道:“今科會試,愚兄我怕是要落榜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