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春,迎面吹來的風裡仍然帶著幾分寒意,可離開那座洛陽雄城,杜士儀卻不由得加快了馬速。那種風馳電掣一般的感覺衝擊著他渾身每一處神經,讓憋在洛陽城中多日,渾身不舒服的他感到一種深深的愜意。
“郎君,玉真公主別館是不是就在那兒!”
後頭風裡傳來的熟悉聲音讓杜士儀恍然回神。抬眼一瞧,他便看到了那座龍門山下的別館。和城中那些四四方方的宅院不同,這別館中不少亭臺樓閣都是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待到近處,更是能看見一道不知是天然還是引來的山泉自高處潺潺留下,那一陣陣水聲傳入耳中,使他不自覺地想起了懸練峰的那條瀑布。行到正門,早有家僕迎上前來。不等田陌上前去遞柬帖,那家僕便笑道:“可是杜郎君?”
見杜士儀點頭,他便主動解釋道:“今日貴主在別館設宴,都是熟客,杜郎君是第一個到的。”
既然都是熟客,只自己一個生面孔,杜士儀當然明白對方為何會認得自己。跟著那家僕進了別館,其人便喚了人來將馬匹牽下去,見田陌忙不迭解下身上包袱,將其中錦盒禮物呈上,他少不得含笑接過,命人立時送去後頭,又吩咐將田陌領下去安置,恭敬地請杜士儀解下了隨身佩劍,這才引他一路入內。
隨著陣陣水聲越來越大,又過一門,杜士儀便只見自己此前在別館之外遠遠望見的那一泓山泉從高處落下,雖無赫赫之威,卻是另一番景象。而在這尚稱不上瀑布的山泉之下,一個道裝女子背對著他站在那兒,彷彿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到來。
“貴主,杜十九郎到了。”
那家僕顯見是玉真公主身前近人,因而恭敬地稟報了一聲,見玉真公主並未開腔,他便對杜士儀歉意地笑了笑,隨即躡手躡腳悄然離去。此時此刻,見這偌大的地方一個旁人都沒有,安靜無人語,唯有水流聲,杜士儀忍不住生出了一絲奇異的感覺。他本就是隨性的人,今天送盧鴻一行出建春門到城東南,然後又趕到這洛陽西南的龍門山,一路策馬疾馳一個多時辰還沒歇過,這會兒索性閉目養神出神發呆。
此番盧鴻回山,有欽賜官職,更有每年的米絹供給,想來盧鴻絕不會用在自己身上,山間貧寒學子看來是有福了!
坐了許久,他才聽那山泉前站著的道裝女子頭也不回地輕聲問道:“聽說杜十九郎與天台山司馬先生是忘年交?”
面對這麼一句突兀的問話,杜士儀坦然說道:“某與司馬先生只是前後見過兩面,蒙其厚情薦與盧師,不敢說是忘年交。”
“哦?”玉真公主這才轉過身來,若有所思地打量著這個年不過十五六的少年。若是別人,既然能夠承蒙司馬承禎薦與盧鴻,她既然相詢,十有八九會順杆爬上來,明指暗指自己與那位道家宗師如何關聯密切,可杜士儀偏偏卻一口否認了。她饒有興致地上前幾步,這才含笑問道,“可是,聽說司馬先生便是因你建議,方才以線裝之法印醫書藥典數種,坊間號稱杜郎書?”
“杜郎書?”
這一次,施施然站起身行禮的杜士儀不禁真正詫異了起來。他這兩年在草堂發瘋似的抄書,因盧鴻所藏以及那些弟子學子隨身所攜的書卷頗為豐富,因而從未去過坊間書肆書坊,所以,司馬承禎印書之後,線裝書是否得以推廣,又是如何效果,他也沒太留意。此時此刻,他猛然想到曾經在永豐裡崔宅崔儉玄那兒瞧見過一兩本線裝書,那會兒還以為是崔儉玄閒來無事抄錄的,如今想想,那傢伙怎麼可能有如此耐性!
玉真公主見杜士儀先是驚訝,隨即若有所思地沉吟了起來,最後則是恍然大悟,她一時若有所思地挑了挑眉。公主邑司不過打探到司馬承禎令人刊印的那幾本書裝幀與時下流行的書卷截然不同,一時坊間書肆書坊多有仿效,俗稱喚作杜郎書,聽說是採用此法的司馬承禎親口所言。她將其與杜十九郎聯絡在一起,也只是因為崔九孃的一番話,原本不過試探一二,如今看來,卻竟然是真的!
於是,她不等杜士儀開口,便含笑說道:“就算司馬先生與你真的只見過兩面,但既能因你建言印書傳世,又揚杜郎書之名,也足可見司馬先生對你之激賞。司馬先生道門宗師,隱逸高士,尋常人慾求一面尚不可得。你卻得其青眼,何其有幸!”
見玉真公主說著便露出了幾分憧憬之色,杜士儀終於明白今日自己獲邀的緣由。他原以為玉真公主貴為天子親妹,入道不過求一個自由,所謂女冠無過於形式而已,卻不想其真的有幾分狂熱。想起從嵩陽觀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司馬承禎,他隱隱約約生出了一絲明悟。
恐怕司馬承禎便是因為想躲開這些不知道是對修道還是對長生太過狂熱的達官顯貴,這才現身未久就銷聲匿跡了!
既然明白今次自己受邀而來的目的,杜士儀情知藏著掖著徒惹人相疑,索性將當初在山雨中恰逢司馬承禎到嵩陽觀,以及接下來贈崑崙奴以及抄書薦書所有原委一一挑明,末了才誠懇地說道:“司馬先生確是對我有援手相助之恩,只自從前年一別之後緣慳一面,再未得見先生仙蹤。”
“原來如此。”儘管頗有些失望遺憾,但玉真公主須臾便按下了此事。她又掃了一眼杜士儀,因見其腰間革帶上赫然還留著一個佩劍的帶鉤,不由得又想起了崔九娘前兩日留宿在安國觀時,對她添油加醋轉述其兄崔儉玄所道的那幾樁事情,一時又沉吟了起來。
想起杜士儀剛剛提到和司馬承禎的交往時,對自己的事情常常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她笑了笑便開口說道:“今日我所宴者,潞州苗晉卿,上谷寇釗,太原王泠然、博州孫迪,此外還有東都世家子弟十餘人,皆為一時才俊。前頭那幾人往日常常彼此相持難下,往日行令之際,若宋哥兄或是岐哥也在,都是他們為監令明府,我親為律錄事,今日我卻有些疏懶沒精神,只打算當個悠閒的監令明府,這律錄事,杜十九郎可願試一試?”
此話一出,杜士儀不禁心裡咯噔一下。所謂疏懶,這分明不過是玉真公主的託詞,他舊日記憶之中,亦有隨杜氏長輩往權門貴第飲宴的經驗,然因年紀幼小敬陪末座,大多數時候也就是隨機應變接令,從不曾去做過監令抑或席糾。此時此刻,面對玉真公主那似笑非笑的眼神,他想起崔儉玄今日親自來送盧鴻時,曾經悄悄對他說,當日盧鴻進宮面聖之時,確實是崔九娘說動玉真公主往宣政殿中一探,和竇十郎所言相同,不論如何自己總是欠過人情,他便不得不暗自苦笑了起來。
“貴主既然有命,某隻好勉為其難試一試。只不知今日行雅令,俗令?若是俗令,用何酒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