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拱了拱手:“兒臣此去山東,先是到了萊州、登州一帶,見到了倭患疾苦,又於返程途中深入青州等地,見到旱地千里,百姓民不聊生……
“兒臣竊以為倭寇之患……
“當在萊州府大開互市,允許外國商人與我朝進行貿易,同時設‘備倭都司’以防禦倭寇……
“青州因持續三個月的旱災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兒臣也與地方官員商討過賑災對策,私以為以下幾點可用……”
這便是正式的彙報工作了。
朱元璋一邊聽,一邊默許的點頭。
對於這個兒子,朱元璋十分有九分的滿意,這缺少的一分,大約便是朱標的性子了。
在朱元璋看來,朱標性子還是稍顯柔和了些。
負責教導朱標的宋濂雖是儒家大拿,精通四書五經、治國方略及帝王之道,但也因此朱標被灌輸太多儒家思想,性格上有些儒人獨有的“迂腐”,常常呼籲勸諫朱元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
父子倆也因為理念不合,時有爭吵。
朱元璋曾將一根帶刺的棘杖扔給朱標,命其撿起,朱標因怕扎手而猶豫,朱元璋則藉機教導:“荊棘刺手,我替你削平(指誅殺功臣),你才能安穩執掌天下!”
朱標卻反駁:“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堯舜之君不需拔刺”,暗指朱元璋的暴政才是亂源。
朱元璋氣得擲凳追打,朱標只能抱頭鼠竄。
這也是朱元璋最為頭疼的地方。
可朱標接下來的話,卻讓朱元璋一整個兒的愣住了。
“父皇,孔孟之道果真如先生所說的那般,有著教化世人之功用嗎?”
這是什麼意思?
自家兒子竟然對一向堅信不疑的孔孟之道起了質疑?
短暫的愕然後,朱元璋心裡那個激動啊!
自個兒教導了那麼久都沒見成效,怎麼就巡一趟山東就讓朱標對孔孟之道產生質疑了呢?
山東有高人啊!
朱元璋連連點頭:“非是說孔孟之道沒有教化世人之效,只是手段太過柔和迂腐……”
朱元璋話還沒說完就被朱標打斷:“父皇又來了,懷柔以民乃是聖賢之言,兒臣只是不解,為何聖人一邊倡導‘有教無類’,卻又一邊行愚化世人之事……”
朱標當然不知道為什麼。
現如今的儒家早已與最初的儒家沒了什麼關係,在歷代帝王的需求下,儒家儼然已經變成了一種維護皇權統治的工具。
但這事兒朱元璋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
這種思想轉變乃是數千年的潛移默化,說白了就是這位皇帝需要便改一點,那位皇帝需要又改一點,改著改著便已經面目全非,但卻越來越符合皇權所需要的模樣。
朱元璋只能東扯西扯,企圖趁熱打鐵,讓朱標少受些儒家思想的“荼毒”。
而剛回來的朱標又顯然不想和朱元璋爭吵,兩人爭辯一番無果後,朱標只能草草起身告退。
等到朱標退下後,朱元璋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朱標的這種變化必然是山東之行造成的,至於具體是因為什麼……
問一問就好了。
“來人,傳太子衛率指揮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