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縣衙的路上,陳子履再次梳理思緒。
所謂破局之策,是利用這次升堂,樹立一個“青天”的形象,以提升自己的威望。
百姓死活不信洪災將至,既是太過樂觀,也是知縣威望不夠之故。
若糊塗官變成了“陳青天”,老百姓或許願意想一想,聽一點,動一下。
哪怕只做一點點準備,挽回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束手束腳的當下,不失為一個計策。
“時不我待,今天就辦。”
“嗯,非但要辦,還要往大里辦,越多人知道越好!”
想到這裡,陳子履猛地一拍大腿,茅塞頓開。
於是一把拉過孫二弟,在耳邊低聲吩咐起來:
“你去茶館、客棧,還有……三街巷,就說糊塗官要審案了。日審十八案哦,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孫二弟的眼睛越瞪越大,聽完最後一句,額頭不禁冒出冷汗。
他自小陪讀,長大跟班,識得幾個字。他知道陳子履和其他讀書人一樣,從未研讀過《大明律》。
一個不懂刑名律法的新晉知縣,竟在放告日升堂斷案,這不是自找沒趣嗎?
至於特意散播訊息,招攬百姓去圍觀,還說什麼連審十八案,更是胡鬧之極!
老天爺!
方才在江邊苦心勸諫,少東家他竟一點也沒聽進去呀!
孫二弟覺得繼續折騰下去,東家的仕途堪憂。堂堂知縣當眾出醜,這官還能當下去嗎?
就算府臺網開一面,道臺和巡按也會很快前來問罪。
他抱怨了一早上,深知不合規矩,於是深吸了一口氣,儘量讓語氣委婉一些。
“少東家!”
“嗯?”
“您讀過《大明律》嗎?”
“怎麼的?”
“小的記得,您每次去劉員外家,所借都是經義策論,從沒借過刑律。”
“你記得沒錯,劉員外家裡沒藏《大明律》。”
陳子履的臉皮極厚,吹牛皮時臉不紅心不跳,半點不害臊。
他接著道:“不過,衙門架閣庫裡倒有一部,完完整整,一頁不少。本縣前幾天剛翻過一遍。全書30卷,五十萬三千餘字。你要本縣背哪一卷,哪一章,哪一節?”
“……”
孫二弟啞口無言。
最近陳子履常在架閣庫參閱典籍,有時還泡到深夜。若說抽空看了一遍《大明律》,倒也說得過去。
可是……
光看過一遍《大明律》,真的能審案嗎?
良久,孫二弟才小聲商量:“斷案就斷案,不要特意招百姓來看,行不行?”
“不行,”陳子履斷然拒絕,“找不來一百人,本縣打斷你的狗腿。”
-----------------
與此同時,縣衙的六房吏舍之內,一股歪風也在悄然醞釀。
刑房司吏叫黃有祿,本地的老刑名,侍奉過十幾任知縣,幾十年屹立不倒。
趙二傳話的時候,他正眯著眼睛細看訴狀。
心裡盤算著,哪幾樁案子可以揩油,哪幾樁案子要嚴辦。還有,那樁棘手的命案,又該如何勾兌,能拿多少好處。
聽說縣太爺即日升堂,黃有祿不禁一愣,然後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露出一絲譏諷之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