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從養豬開始

第43章 預訂豬仔

確定好養殖場位置之後,眾人又繼續討論豬仔訂購的問題。

“養在坡上的15戶,每戶30頭,養家裡的10戶,每戶10頭。”王建安邊說邊在本上記錄著,“加上我那兒15頭,一共就是565頭。

要想長遠發展,還得有母豬和種豬。”

“對頭。”張澤安附和道,“自己配種生豬仔,划算得多。那母豬和種豬需要買好多喃?”

王建安:“1頭母豬按平均生12頭豬仔算,需要45頭母豬。

1頭公豬一年能給20多頭母豬交配,每個養殖週期交配10頭母豬,可以再買4頭種豬。

這樣的話一共需要購買614頭豬仔。”

“母豬和種豬養在哪裡?還有,它們的歸屬問題又怎麼算?”張澤安又問道。

“在坡上建養豬場的這些人,家裡的豬圈不是就空出來了嗎,可以自己養母豬,剛好之後能滿足自家豬仔需求。

公豬數量有限,誰家想養可以再討論,然後每次配種,需要交一點費用,畢竟養種豬也要糧食嘛。

最後,其他10戶沒有種豬和母豬的,可以在其他人那裡購買多餘的種豬,按合作社友情價給,具體多少可以再議,但肯定比去鎮上買要便宜。”

“那明年下半年就不用再去鎮上買豬仔了,一頭3、40呢。”張春城笑道。

王建安給他潑了盆冷水:“雖然半年母豬就會發情了,半年就生豬仔很傷元氣的,可能導致母豬後面產量爆減。最好就是一年之後再進行配種。”

然後他給眾人算了一筆賬:“

比如一頭母豬一般能生產4年,一年兩次,一次12頭,一共就是96頭。

但是提前半年生產,可能之後一次只能生7頭,持續3年,一共能生42頭。

為了節約500頭豬仔的錢,損失2000多頭豬仔,划算嗎?”

“不划算,不划算。”張春城腦袋搖得撥浪鼓似的。

“還有。”王建安又補充了一點。“這565頭肥豬仔,最好分批進欄,錯開時間。”

他看向張春城、張春華這些積極份子:“第一批,2月份先進欄,新豬場那15戶,每家先養15頭,15戶就是225頭。

加上家裡養的10戶,每戶10頭,100頭。

2月份總共進340頭肥豬仔。”

“那剩下的呢?”張春華問。

“第二批,5月份進欄。”王建安說,“等2月份這批豬養到三個月左右,大家管理上也順手了,再把剩下的225頭補進去。”

“為什麼要分開進欄?一次養滿不好嗎?”張春城問道。

“有幾個原因。

第一,提高豬圈利用率,一開始的豬仔是不是養在一起的,等長大一些了才會再分圈。

那在未分圈之前其他豬圈是不是就一直空著的?多浪費啊。

分批進欄,輪轉起來之後,除了出欄之後消毒那段時間,豬圈裡面隨時都有豬,沒有閒置時間。

第二,也可以對沖一下價格風險,可能某個月豬價低,但是隔幾個月就漲起來了。

或者豬價一直跌,就直接減少後續批次的豬仔數量。

第三,也可以節省人力,分欄之後需要花最多精力去照顧的就只有15頭。”

“豁,你太兇了,是咋個想到這些的哦,聽都沒聽說過。”張春城感嘆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