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霍書記,各位隊長,歡迎歡迎!真是讓我們這兒蓬蓽生輝啊!”張澤安雙手在衣襟上擦了擦,才伸出去跟眾人握手。
霍書記臉上帶著笑意:“澤安,今天你們這恩是熱鬧哦,多遠就聽到你們這兒的動靜了!”
“這兩位是鎮上來的宣傳幹事,陳幹事和張幹事。”霍書記介紹著兩個年輕人,隨後又介紹著張澤安:“這個就是六小隊的隊長,也是養豬合作社的社長,張澤安。”
介紹完之後霍書記目光掃過場地中央那杆巨大的磅秤,掃過趙老四手裡厚厚的鈔票,掃過社員們喜氣洋洋的臉,眼神裡滿是讚許。
“霍書記,陳幹事,張幹事,你們看,這就是我們李家溝生產隊搞的集體養豬場。”張澤安側過身指了指身後的養豬場,“統一修圈,進豬仔兒,配料,和防疫。省心,省力,豬還長得快。”
這養豬場霍書記早就來過了,現在張澤安是故意說給那兩個宣傳幹事聽的。
稱重還在繼續,期間拿著相機的陳幹事不時或對著稱上的肥豬,或對著歡笑的人群按下快門。
稱重結束,趙老四坐著最後一輛貨車離開了。
張澤安帶著霍書記向養豬場內走去。
那群隊長和幹事們也跟著魚貫而入。
一進門,一股混合著豬糞,消毒石灰水和飼料的濃烈氣味就撲面而來。
平時養豬場內異味還是很少的,不過今天一直在忙著賣豬,還沒時間打掃豬圈。
幾個沒來過的小隊長下意識地皺了皺鼻子,拿手在鼻子前扇了扇。
“嚯!這味道……”二大隊隊長小聲嘀咕了一句。
走在他旁邊的五小隊隊長倒是深吸了一口:“你懂個剷剷!這是錢的味道,香得很!”
霍書記沒理會後面的嘀咕,徑直走到一排豬圈前。
水泥砌的食槽乾乾淨淨,豬欄裡鋪著乾燥的稻草,肥豬們或躺或站,哼哼唧唧的,看著就精神。
“這豬圈,硬是搞得巴適!”霍書記感嘆道。
“都是按建安兒的要求弄的,”張澤安立刻接話,指了指正走過來的王建安,“說是科學養豬,下水道坡度,通風口大小,食槽高度這些都有講究。”
王建安也趁機走了過來:“霍書記,各位隊長。”
霍書記用力拍了拍王建安的肩膀,“建安,幹得不錯!”
這時陳幹事擠上前,對著豬圈和裡面肥壯的豬隻“咔嚓”、“咔嚓”接連按了好幾下快門。
刺眼閃光燈地亮起,引得圈裡的豬一陣騷動。
張幹事則拿著筆記本,湊到霍書記和張澤安身邊,開始問話。
“霍書記,張隊長,你們李家溝這個集體養豬的模式,是在什麼背景下搞起來的?效果看起來非常顯著啊。”
霍書記清了清嗓子,聲音沉穩有力:“這個嘛,我們是響應上級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號召。
我們四大隊一直在摸索適合的路子。
李家溝生產隊,在隊長張澤安和王建安同志的帶領下,敢闖敢試,率先搞起了這個集體養豬場。
統一管理,科學飼養,現在看來,效果是立竿見影,今天這個賣豬現場,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說著,目光掃過身後那群神色各異的小隊長。
有羨慕的,有驚歎的,但更多的是難以掩飾的懊悔和焦慮。
一小隊隊長忍不住插嘴,聲音裡滿是苦澀:“我們隊上也有幾戶搞了合作社,但都是各人在各人屋頭養。
豬仔都不是統一買的,飼料也個人弄個人的。
結果豬長得慢不說,第一個月還遭了豬瘟!
哎,真的是要統一管理,科學養殖才得行。”
“就是就是!”四小隊的隊長也苦著臉接嘴道,“我們隊上倒是想統一修圈,可修豬圈的時候扯皮,公共區域都不想出錢,意見又不統一,拖拖拉拉到現在,圈都沒修起來!”
“澤安,建安,你們是怎麼把社員團結到一塊的?”三小隊的隊長也開口問道。
他隊上也有幾戶想搞,但也是互相扯後腿,誰也不信誰,事情一直僵著。”
張澤安聽著這些訴苦和追問,腰桿挺得更直了:“關鍵啊,是我們有個主心骨!”
說著他毫不猶豫地把身旁的王建安往前一推。
“全都是靠建安!
主意是他出的,技術是他教的,豬圈是他畫的圖,連最開始的豬仔的定金,都是他墊的。
他自家也養了幾十頭豬,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嘛,看到跟著他搞確實能掙錢,心自然就齊了!”
唰!所有的目光,包括那黑洞洞的相機鏡頭,瞬間都聚焦到王建安身上。
“咳~”王建安被這突然的誇獎和注視搞得有點猝不及防,“其實也沒啥子,最開始我就是跟著書上學的,自己配飼料。
後來我發現成本還是有點高,就想著大家一起搞,買的東西多了就能講價,平攤下來成本不就降低了嘛。
主要還是大家都相信我,願意跟著我幹。”
“咔嚓!”幹事抓緊拍攝了一張王建安的特寫。
張幹事繼續問道:“王建安同志,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你能具體說說集體養豬在防疫,飼料配比,日常管理上和散戶相比,最大的優勢在哪裡嗎?成本控制是如何實現的?對未來發展有什麼規劃?”
一連串問題問出來,其他人都聽懵了。
不過王建安倒是胸有成竹,正當他準備開口時,霍書記哈哈一笑。
“張幹事,你這問得太深了,建安是實幹家,技術都在手上,在心裡,讓他搞個報告不如讓他多養幾頭豬。
這樣,建安,你就詳細說說你怎麼設計這養豬場的,還有怎麼養這豬的。”
聞言王建安也不再繼續剛才的話題,帶著眾人往豬舍深處走。
他指著牆角預留的斜坡排水溝:“糞尿從這溝直接流到外面的沼氣池,冬天能點沼氣燈,給豬圈增溫,發酵之後的糞還能當肥料。”
接著又指著牆上開的通風口:“冬天用草簾子堵半邊,夏天全開,空氣對流,保持豬圈內空氣流通。”
王建安一邊指點,一邊介紹著。
那些隊長們聽得極其認真,有人還掏出本子飛快地記錄著關鍵詞。
見王建安講的差不多了,霍書記開口道:“現在大家都看到這個集體化,科學化養豬的好處了,這就是我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方向。”
頓了頓,他目光掃過每一張或激動或沉思的臉,丟擲一個重磅訊息:“鎮上主管農業的周副鎮長,非常關注我們四大隊的發展,特別是李家溝這個成功的試點,周副鎮長明確指示,要把我們整個四大隊,打造成高龍鄉,甚至是全鎮的養豬專業大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