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從養豬開始

第110章 年終總結

生菜,2237斤,當時收的1塊1斤,賣了2237塊。

空心菜,3318斤,當時收的1毛1斤,賣了2322塊6。

這三樣,一共賣了5523塊8,就按5500塊算。”

這三樣是最開始收穫的菜,都賣到了雁縣和甜城,價格比較低。

聽到這三樣菜價的人有些沒在意,特別是剛晉升為“萬元戶”的張春城幾人。

三個大棚三種菜才5000多塊,還不如半畝黃瓜。

有幾人聽了則是眼睛冒光,這幾個套種的菜可是相當於白送的錢。

在不影響黃瓜產量和不額外增加土地的情況下,這些套種的菜可就相當於白送的錢。

果然王建安接下來的話就印證了他們的想法:“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套種的菜,覺得賺的少。

單獨開一個大棚來種植肯定是划不來的,但是我這是套種的。

本來一畝地種黃瓜,我這樣的就是最佳的密度,再密就影響整體產量和單個質量,再稀就浪費空間。

但是我套種了其他菜,這些菜就相當於憑空來的土地種,除了種子和肥料這些成本,其他成本都可以忽略掉。

想想大家的大棚面積都一樣,主菜收入都一樣,但是我多種了其他菜,收入就比你多幾百一千塊。”

其他人聽王建安這麼一解釋瞬間反應了過來,這套種就相當於白賺幾千塊!

見眾人明白了套種的好處,王建安繼續說道:

“還有菠菜,1畝地,畝產3000斤,平均算1塊5一斤,一共賣了4500塊。

香菜,2畝地,畝產1000斤。平均收購價3塊1一斤,一共賣了6200塊。

專門種的小白菜苗,一畝地,種了兩輪,總共收了10000斤,平均收購價2塊5一斤,總共賣了25000塊。

專門種的嫩菠菜苗,一畝地,畝產4000斤,平均收購價2塊2一斤,一共賣了8800塊。”

王建安終於報完這一季大棚所有菜的收穫及售賣情況。

所有人都已經算賬算得腦袋短路了,張春城乾脆不算了:“建安,你就說你一共賣了好多錢?”

“一共190000多一點。”

這個數字像一個威力無窮的炸彈,在王建安家的院子裡轟然炸開。

自王建安爺爺那一輩之後,李家溝所有人的收入加起來也沒有這麼多錢。

緊接著院子裡一片死寂,沒有人再開口,都默默的消化著這一資料。

火堆裡裡偶爾爆出幾點火星,“嗶剝”兩聲,顯得格外刺耳。

“多……多少?”張澤安的聲音乾澀發顫,以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

“190000多……”張春城喃喃地重複著,巨大的數字讓他腦子一片空白。

就是王太平等人也是第一次知道這個資料,呆呆的望著王建安。

他們每天跟著收菜,只知道賣了很多錢,但到底有多少錢,也沒個具體數。

王太平看著二兒子的臉,又回頭望了望堂屋正中央父親的牌位。

一行淚水順著眼角滑落,同時臉上露出笑容。

那些沒種大棚的,更是徹底傻了,腦子裡嗡嗡作響,眼前彷彿有無數張百元大鈔在飛舞。

190000!

王建安一年,就掙了他們幾輩子都掙不來的錢!

王建安看著眾人失魂落魄的樣子,這個資料他還是非常滿意的,雖然這還沒有扣除肥料,種子,人工那些成本費。

不過同樣的,還有棚鮮生的收入他也沒計算進來,當然那筆收入就沒必要今天當眾說了。

王建安站起來拍了拍手,把眾人的魂兒勉強拉了回來。

“賬算完了,家底也亮了,今天我跟大家透這個底,不是顯擺,是要告訴你們幾件事。

第一個是對那些還沒有搞大棚的人說的,只要跟著我搞,這大棚就是一座挖不完的金山!

第二個就是告訴所有人,不管是已經搞了大棚的,還是沒有搞但是打算加入的人,不要怕別人加入,也不要怕菜多了後跌價。

棚鮮生就是大家的靠山,蓉城的市場已經打通了,再多的菜,公司都收得下,賣得出!

而且,我現在搞這麼多種類,也算是給大家趟路了,為大家提供更多的選擇,大家可以換著種,菜的樣式多,更不需要怕菜跌價了。

當然,以上的前提還是那個,必須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養豬場就是我們的保障。

大棚怕天災,養豬場怕人禍,天災不可控,人禍能避免。

只要我們養豬場能保持現在的防疫水準,就不會出啥子事,到時候就算大棚沒收入,養豬場的收入也夠我們一年生活了。”

這就是王建安的整個大體方針了:養豬脫貧,種菜致富,雙管齊下,降低風險。

只要養豬場不出現瘟疫,以現在的養豬規模,一年下來穩賺不賠,就是看行情賺多賺少的問題。

90年代後期一大批的農村散戶養豬入不敷出,倒不是瘟疫問題,是飼料問題。

豬肉價格的漲幅跟不上飼料價格的漲幅,不過那是因為散戶沒有議價權。

養豬規模上來了就有議價權,能降低不少成本。

“建安,我要搞大棚被,明年我就搞!”吳磨貴跳了起來,臉紅脖子粗地吼道。

他之前和張福德、張華強合夥搞屠宰場,雖然也賺了些,但跟種菜一比,簡直就是毛毛雨!

“我也搞,建安,今年我不種水稻了,全拿來搞大棚!”

“算上我!”

“還有我!”

……

剛才還沉浸在震撼和後悔中的那些人,此刻都爭先恐後地站了起來,揮舞著手臂,急切地表達著決心。

王建安看著眼前這沸騰的景象,臉上露出了笑容,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要更多的人加入到大棚種植中來。

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他們一家人管理不了多少大棚。

就算大家給他面子,把地承包給他家,也還是得請人管理。

到時候管理用不用心就不一定了,反正有人發工資,又不是自己家的。

不過王建安現在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棚是他們自己的,他們肯定用心。

自己賺收賣的差價,已經能盆滿缽滿了,多贏!

“好,要得。”王建安說道,“想搞大棚的,等哈都到澤安舅舅那兒登記,統一規劃土地,大家該換地的就換地,方便修建和管理為主。”

張澤安也站了起來:“對頭,不管是要新加入的,還是要擴建的,都來我這兒登記,然後大家再商量怎麼換地。”

剛說完一群人就圍了上去,七嘴八舌的開始報名。

“一個一個來,你們都說我聽哪個的嘛?”張澤安吼了一句,眾人才挨個去登記。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