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將臘肉香腸香菸白酒等禮品挨個的裝進背篼裡。
另一邊王剛被尹祥平用棉揹帶捆在背後,只露了個戴虎頭帽的小圓臉在外頭。
收拾完後兩人便出發了。
“路上慢點,剛娃兒帽子捂緊點,不要吹了冷風!”張玉清追到院壩坎上,扯著嗓子叮囑。
“曉得咯,媽,你快回去吧。”王建安邊走邊回應著。
今天是大年初四,尹祥平和王建安回孃家的日子。
年前尹彬就打了招呼,今年要回來邀請一大家人初四吃團年飯,所以尹祥平前天就沒有回去。
為了趕上路過鎮子灣的客車,兩人快速的朝著埡口走去。
下了車,這次王建安沒有走老丈人屋後的小路,而是跟著尹祥平走了孃家埡口下來的大道。
還沒到院壩,一條半大的黃狗就狂吠著衝了出來,齜著牙面對著王建安。
“狗日的,瞎了眼了?自家人都不認得了?滾一邊去!”
丈母孃侯桂芳繫著藍布圍裙,手裡還抓著把沒摘完的豌豆尖,風風火火的從灶房衝出來,一腳虛踢在那黃狗屁股上。
狗子嗚咽一聲,夾著尾巴溜牆根去了。
不過這也不能怪它,畢竟養它之後它還沒見過王建安一家人。
“媽!”進了院子尹祥平喊道,王建安也跟著喊了一聲。
隨後侯桂芳將菜放在旁邊,又把手在圍裙上使勁擦了兩把,三步並作兩步的衝了過來。
“哎喲,我的乖外孫兒,快給家家(外婆)抱抱。”
說著她便小心地把王剛從揹帶裡解了下來,摟在懷裡仔細的端詳著。
王剛被外婆身上那股子煙火氣和蔥蒜味燻得小鼻子皺了皺,倒也沒哭。
“爸!”王建安放下東西又朝屋裡喊道。
老丈人尹慕雲披著件半舊的大衣,慢悠悠踱步出來:“建安你們來啦?”
這時灶房簾子一掀,三嫂歐陽慧君探出半個身子:“祥平兒,建安,快進來烤火,外頭冷颼颼的。”
不過還不待王建安和尹祥平進屋子,裡面的人都出來了。
“哎呀,祥平回來啦,這是剛娃兒?長得可真壯實。”二嫂過來就伸手捏王剛的臉蛋。
王建安和尹祥平被熱情的歡迎著,嘴裡“二嫂”“四嫂”“六弟”地叫個不停。
“來,”尹慕雲不知什麼時候出了一個紅包,塞到王剛的小手裡,“給剛娃兒買衣服。”
“爸,我替剛娃謝謝您咯。”王建安笑著說道。
這下開了頭。
王剛的這些舅媽們都笑著把一個個紅包遞給尹祥平。
嘴裡還說著“快快長大”,“聰明伶俐”的吉利話。
尹祥平抱著孩子躲閃不及,衣兜很快就被塞滿了。
進堂屋坐了一會兒,尹祥平的二哥開著拖拉機從鎮上回來了。
今天團年,一群人去鎮上買了些熟菜和飲料,那些小孩子也跟著去了。
此時眾人回來,家裡更熱鬧了。
王建安也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壓歲錢交給侄兒侄女們。
有的壓歲錢剛到手就被父母用1塊錢換了過去:“先給你保管到,二天再還給你。”
隨著時間過去,其他親戚也陸續來了,家家戶戶都提著各式各樣的禮品。
屋裡已經坐不下,尹慕雲在院壩裡搭了個火堆,大家圍著烤火擺龍門陣。
王建安一邊應酬著親戚們七嘴八舌的問候,一邊打量著這尹家大院和院後陡峭山坡上那些零碎掛著的田地,心裡琢磨著三哥在年前提過的事。
“上菜咯!”歐陽慧君一聲吆喝,打斷了正在聊天的眾人。
大家紛紛起身,一些人去灶房幫著端菜,一些直接坐到的桌子邊。
今天一共來了近30人,坐了好幾桌。
幾個嫂子更是從昨天就開始忙碌飯菜了。
很快各種硬菜被擺上了桌。
“硬是搞得像辦酒席一樣,辛苦幾個嫂子了。”王建安看著這一桌子菜,由衷地說道。
“辛苦啥子,一年到頭就盼著這幾天人齊,大家好聚一聚。”二嫂快人快語,“來,都動筷子,別講禮。”
隨著男人們端起酒杯打圈,氣氛更加熱鬧起來。
“建安,聽說你那個大棚,今年賺的多哦?”尹祥平爺爺另一脈的二哥開口問道。
桌上瞬間安靜了不少,連旁邊桌的嫂子們都豎起了耳朵。
尹彬端著酒杯,臉上帶著點與有榮焉的笑。
王建安放下筷子笑了笑:“二哥,是掙了點辛苦錢。主要靠天時地利,加上大夥兒肯幹。”
“不要謙虛了,我們早都聽說了。”另一個五哥也開口道。
“嘖嘖嘖,不得了。”旁桌一個蓄著山羊鬍的堂伯搖頭晃腦,“建安這娃兒腦殼就是靈光,我們種了一輩子的地,哪個想過冬天還能種出黃瓜番茄來賣大價錢?”
“就是。”另一個三哥也盯著王建安,“建安,你看我們鎮子灣這地方能不能也搞點那個大棚?”
這話說出了在座不少人的心聲,所有人眼神都熱切起來。
尹祥平抱著王剛坐在另外一桌,輕輕拍著孩子靜靜的看著丈夫。
尹彬也放下酒杯,等著王建安開口。
王建安端起酒杯抿了一小口,緩緩開口道:“各位叔伯兄弟,大棚這個東西,搞是肯定能搞。
技術上的東西,我這邊可以教,種子、薄膜,三哥的公司也能想辦法。但是……”
他話鋒一轉,手指向屋對面的山峰,“鎮子灣這地形,有點麻煩。”
“地形?”尹祥輝不解,“灣底下那壩子田不夠平?我們開荒也能整平嘛!”
“不光是平不平的問題。”王建安搖搖頭,“這鎮子灣三面都是山,像個撮箕。
唯一平整點的,就是灣底這一片水田,對吧?”
眾人都下意識地朝門外望去,紛紛點頭。
“問題就在這兒。”王建安繼續說,“這片地方太小,灣底能用的水田,滿打滿算,能有個十畝頂天了,還都是零零碎碎的。
不像我們李家溝,河邊有連成片的大塊旱坪地。
搞大棚,講究集中連片才省人工,好管理。
零零散散幾塊小田,東搭一個棚,西搭一個棚,人光是管理這些大棚每天都要跑好多路。”
他頓了頓,看有人想反駁,抬手壓了壓:“還有這灣底的地,看著平,其實全是小梯坎。
從最上面蓄水的堰塘,到最下面的田。
每塊田最大的也就4、5分地的面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