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出了兩天太陽,地氣都烘得乾爽了些,王建安家的新房子終於開始打地基了。
條石已經安放到位,就等著澆灌混凝土。
這幾天地裡沒什麼急活,王建安和大哥都泡在工地上幫忙,和請大剛、小剛兄弟倆一起攪拌水泥,搬運石料。
尹祥平揹著王剛,從老屋那邊走了過來。
小傢伙在她背上不安分地扭動著,咿咿呀呀地叫,一隻胖乎乎的小手指著不遠處大棚薄膜。
“呵呵,么兒也喜歡這些大棚啊?曉得那是我們家的聚寶盆咯?”尹祥平笑著,輕輕顛了顛背上的孩子,朝王建安喊道:“建安,澤安舅舅來了,說是有事找你,人在院壩裡等著的。”
“來了。”王建安應了一聲,把手裡的鐵鍬插進沙石堆,拍拍手上的泥灰,又跟大剛交代了幾句,讓他安排個人來接手攪拌,便轉身往家走去。
王剛看見爸爸,叫得更歡快了,小手揮動著。
王建安走過去,用相對乾淨的手背輕輕碰了碰兒子紅撲撲的小臉蛋,才大步朝院壩走去。
院壩裡,張澤安正坐在坎子上和王太平說著話,手裡卷著葉子菸,臉上則是壓制不住的興奮神色。
“澤安舅舅,啥子事?”王建安走過去問道。
張澤安轉過頭,笑呵呵地說道:“好事!天大的好事!早上鄉里開會,霍支書說明天鎮上的劉副鎮長要親自帶人到我們李家溝來參觀!”
“劉副鎮長?帶人來參觀?”王建安愣了一下,隨即回過了神。
雖然上輩子加這輩子,他都沒親眼見過鎮上的領導,但副鎮長來李家溝,這事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從鎮上不遺餘力地幫忙申請縣級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到協商專項貼息貸款額度,就能看出鎮領導對李家溝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典型非常重視。
不是今年就是明年,肯定會來親眼看看,畢竟王建安現在搞出的名堂,從結果來看,也是他們一份實實在在的政績。
張澤安繼續說道:“對頭,霍支書特意交代了,劉副鎮長這次可不是空手來的,還專門從蓉城請了個啥子大棚專家、教授過來。
要到我們這兒實地看看,還要給周邊幾個村那些想搞大棚又心裡沒底的人講講課,普及一下大棚知識。”
王太平在一旁吧嗒著葉子菸,也介面道:“鎮上領導重視,這是大好事啊,說明我們搞這個大棚,真正搞出名堂來了,上面都認可了。”
王建安點點頭:“確實是好事。有專家來講課,正好,也省得我們一個個去教,去解釋。他們好久(什麼時候)到?”
張澤按:“說是明天上午九點多鐘先到鄉上匯合,然後就直接來我們這兒。
霍支書讓我們準備一下,把豬場和大棚都收拾得乾淨點,
給人留個好印象。
特別是你,建安,專家肯定要問你話,你可得好好說。”
“要得,這個放心。”王建安應道,“大棚天天都收拾著的,乾淨整齊得很。
養豬場那邊我跟春城他們說一聲,明天把那套自動餵食的傢伙也演示給領導看看,讓他們也開開眼。”
張澤安同意道:“我也是這個意思,那就這麼定了,你先忙,我這就去養豬場給春城、華安他們打個招呼!”
說著,他卷好的煙也顧不上抽了,別在耳朵上,風風火火地就走了。
第二天,還不到九點,王建安家院壩和養豬場那邊就都忙活開了。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需要準備的,就把豬圈外的走道用水衝了一遍,露出乾淨的石板。
一切都保持著日常的最佳狀態,反而更顯得真實,自然。
九點半剛過,就聽到埡口那邊傳來汽車喇叭聲。
不多時,兩輛綠色的吉普車,就沿著村路開了進來,一路開到王建安家的院子旁停下。
霍支書先從前面那輛車的副駕駛跳下來,小跑著到後面,殷勤地開啟後座車門。
一個穿著灰色夾克衫,梳著偏分頭,看起來四十多歲,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先下了車,這應該就是劉副鎮長了。
他看起來挺和氣,下車就扶了扶腰,然後四處打量,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接著,從車裡又下來一位老者,約莫六十歲左右,頭髮梳得整整齊齊,鬢角有些花白,戴著副黑框眼鏡,穿著件半舊但熨得很平整的中山裝,手裡還拎著個看起來有些年頭的舊皮包。
這人一看就有股文化人的氣質,不用問,肯定就是那位從蓉城請來的專家教授了。
後面那輛車上也下來幾個人,上次來過的兩名鎮宣傳幹事也在其中,拿著本子和相機。
還有幾個更年輕的男女面孔,穿著打扮更時新些,王建安估計是這位教授帶的學生或者助手之類的。
張澤安,王建安以及王太平等人都趕緊迎了上去。
霍支書連忙居中介紹:“劉鎮長,楊教授,這位就是我們李家溝合作社的社長張澤安同志,這位就是王建安,大棚和養豬場主要是他一手搞起來的。”
劉副鎮長笑著伸出手和兩人握了握:“張澤安同志,王建安同志,你們好啊!
去年就不斷聽說你們李家溝搞得如何如何了得,創造了多少個萬元戶。
我早就想來看一看了,一直抽不出空。
今天總算逮著機會了!
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省農科院的楊授楊教授,他可是我們省裡大棚蔬菜方面的權威專家!”
楊教授也微笑著伸出手,和王建安握了握,說話帶著明顯的蓉城口音:“王建安同志,你好,一路上霍支書可沒少誇你們,說你們這大棚搞得好,其實啊,我早就曉得你的菜了。”
“哦?還有這個淵源?”劉副鎮長好奇地轉過頭問道,他接到楊教授之後,一路上可沒聽教授提起過這事。
“呵呵,”楊教授笑了笑,解釋道:“年前,所裡聚餐,就在蓉城的蜀味大飯店……”
王建安瞬間就明白了。
今年棚鮮生供應給蓉城高階市場的反季蔬菜,尤其是黃瓜和番茄,用的都是他託關係弄來的山東良種,無論是外形還是口感,都和本地傳統品種有明顯區別,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果然,楊教授接下來說道:“當時我就發現,桌上的涼拌黃瓜和糖拌番茄,口感格外清甜爽脆,
果形也整齊漂亮,明顯不是我們本地常見的品種,甚至和以往引種的南方系列品種也有些不同。
我這搞了一輩子蔬菜研究的人,難免多嘴問了一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