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的父親是生產電瓶車的江北電車廠廠長,母親是江北電車廠退休會計,廠長兒子身份看著光鮮,實際卻遠不如看著的那麼美好。
父親林如江從基層一路摸爬滾打,兩年前才升任廠長。此時的江北電車廠,這個有五百多名職工的集體企業,已是風雨飄搖,工資發放斷斷續續成了常態。老舊的生產線、落後的技術,做電池代工廠都遭人嫌棄。
對企業滿懷深情的林如江,拼盡所有想要力挽狂瀾,傾其所有卻終究回天乏術。2009年元旦,就在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公佈的前夜,江北電車廠宣告破產。巨大的打擊下,林如江心梗突發,雖經搶救保住性命,卻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父親重病,母親也深受打擊,精神抑鬱,五年後撒手人寰。母親過世,在《汽車博覽》雜誌擔任編輯的林松,只好將父親帶在身邊,一邊工作,一邊悉心照料。因為父親緣故,重生時已40歲的林松依舊孤身一人,沒有結婚。
這一世,大不相同。有著前世近二十年汽車發展的記憶,有這些足以顛覆汽車工業的前沿技術,在即將爆發的新能源浪潮裡,定能殺出一條血路!
那樣的話,父親心梗就不會突發,母親也不會抑鬱而終,自己也不會孑然一身。
人生將徹底改寫!
新能源汽車發展史,也將因自己的重生而重新書寫!
……
“嘟——”
正當林松躊躇滿志,暢想未來的時候,電話的鈴聲打斷了他的遐想。
拿起床頭的諾基亞手機,螢幕藍光映出“李敏”二字,
直了直上身,喉結滾動著按下接聽鍵:“媽,啥事?”
電話那頭傳來窸窣響動,像是老式彈簧椅的吱呀聲。李敏帶著三分急切的聲音裹著電流傳來:
“小松,上次你回家說,收到《汽車博覽》的《接收函》了,咋樣,今天去報到了麼?”
母親的問話,林松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飄向書桌右上角——暗紅色書立夾著的牛皮信封微微翹起一角——裝著江北市《汽車博覽》雜誌社offer的信封。
對於從小就酷愛汽車的林松來說,造汽車是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中學時日以繼日苦讀,就是希望能考進吉大汽車工程學院,畢業之後能進到南北大眾這樣的整車廠,親手設計出馳騁在公路上的鋼鐵猛獸,圓一個造車夢。
事與願違,高考狀態一般,沒有過吉大汽車學院錄取分數線。
因為只填報汽車專業的緣故,從985線一下掉到了雙非江北大學汽車系。雖說江北大學的汽車專業也是國家重點學科,比很多211大學分數線高不少,但現實如同冰冷的鐵塊——沒有985、211的學歷光環,想進南北大眾這類整車廠做研發工程師,簡直是天方夜譚。就算勉強踏入門檻,等待他的也只是銷售崗位。
即便如此,畢竟是全國重點學科,畢業是不愁找工作的。三份offer任林松挑選:
全國前五的汽車雜誌《汽車博覽》編輯崗,能將熱愛化作筆尖的文字,最主要是能進事業編;
北方頭部車企的集團銷售崗,充滿挑戰與機遇,是個能賺大錢的地方;
南方新能源品牌的結構工程師,似乎更貼合專業所學。
除了這三份offer外,還有一條退路:
可以留在江北,進父母所在的江北電車廠。
當然,這是走投無路時最後一條路。正常來講,江北大學汽車系怎麼可能去只有五百人、還時不時開不出工資的集體企業。就算他爸是廠長,這條路也帶著幾分無奈與不甘,有些丟人。
前世,林松多方權衡,選擇了鵬城《汽車博覽》雜誌社做編輯,2007年6月12日——前世的今天,他就是寄回書桌上這封《接收函》入職《汽車博覽》雜誌社,成了汽車媒體人。
從傳統紙質媒體到網際網路新媒體,一干就是十八年。
時光彷彿在這一刻重疊,兩種人生的輪廓在眼前交織。
“小松?怎麼不說話?是不是出什麼事了?”李敏的聲音突然拔高,帶著擔憂的顫音,“大不了咱不去雜誌社,咱江北汽車系高材生還愁沒出路?”
母親關切的話語打斷了林松的回憶,回過神下意識捏緊手機:“沒事媽,就是覺得學了四年工科,最後幹文字工作,有點可惜。我再琢磨琢磨。”
“沒事就好。一輩子的飯碗,可得想清楚。不說了,你爸又犯倔脾氣,我得去廠裡勸勸……”
聽母親這麼說,林松的心猛地一緊,“媽,我爸又怎麼了?”
前世,因為父親的重病,林松形影不離和父親在一起十年。每日每夜都戰戰兢兢,生怕聽到父親再醒不過來的噩耗。聽到母親提到了父親,即便是重生回過去,依舊擺脫不了擔憂的情緒。
話筒裡傳來對面的嘆氣聲,“……你爸看上國外一項電池專利,想買過來。廠子錢不夠,要把家裡房子和你爺留下來的門市房賣了。我不同意,他就來脾氣不回家了……不跟你說了,有事給媽打電話。”
說完,李敏結束通話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