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找個第三方公司做合作主體組建華夏新能源,是林松深思熟慮的。
別看現在江北電車廠是燙手山芋,誰都不願意碰。等到電池量產開始掙錢了,一群牛鬼蛇神都會出來。
技術投資300萬增股的時候,在林松授意下,林如江與石橋固投集團簽訂了一份2000萬收購股權的補充協議。
“在2009年1月1日前,林如江可2000萬收購石橋固投集團所有的江北電車廠股份……”
這意味著,一定要用最短時間掙到2000萬。
那樣,江北電車廠股份就超過了50%,成為自己企業,做什麼都不會有掣肘了。
於是,林松開始佈局。
不違規,不違法,集體資產不流失的大前提下,他首先在京城買了一家空殼科技公司——三林科技,由在外地的親戚擔任法人;
緊接著,以京城三林公司與江北大學展開深度合作,聯合組建江北華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磷酸鐵鋰專利申請方。
為確保財務環節的絕對掌控,讓已經退休的母親李敏發揮餘熱,出任新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將資金流轉牢牢握在手中。
如此佈局,不僅為後續的電池專利收益鋪設了專屬通道,還能透過專利轉讓,短時間積累財富,實現收購縣固投集團的江北電車廠股份的短期目標。
林松將這個計劃與父親林如江商量時,卻遭遇父親強烈的反對。
林如江嚴厲地指出:“不行!這種做法分明是在打擦邊球,稍有不慎就被定性以權謀私,造成集體資產流失,是違法的!”
作為在江北電車廠深耕多年的老員工,林如江對集體利益有著近乎執拗的堅守,無法輕易接受兒子這個利己的提議。
面對父親的質疑,林松不慌不忙,耐心解釋:
“爸,這次和江北大學的合作,從頭到尾都沒有動用電車廠的任何資源。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全都是我個人利用業餘時間、依靠個人能力完成的。
而且這項技術的研究方向,和電車廠現有的業務完全不同,最多隻能算是我這個技術部副主任在工作之餘搞的'私活'。”
說到這裡,林松特意加重了語氣,“更重要的是,華夏科技的技術成果應用到電車廠,也是以極低的成本進行轉化,不僅沒有損害企業利益,反而能提升生產效率,增加企業收益,這怎麼能算是集體資產流失呢?”
林松的這番話,如同一把鑰匙,漸漸開啟了林如江心中的顧慮。他反覆琢磨兒子的解釋,最終緩緩點頭。
林如江明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或許需要一些突破常規的思維。既然一切操作都嚴守法律底線,又能為企業和家庭帶來新的機遇,倒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於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林如江選擇支援兒子,按照這套精心設計的架構,一步步將計劃付諸實踐。
……
晨光為江北大學的紅磚建築鍍上一層金色薄紗,離上午九點的校企合作簽約儀式還有整整一小時,林松便已踏入校園。
作為從這裡走出的學子,他熟稔地繞路前往教學樓,敲響導師辦公室的門。此次與校方聯合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他特意將汽車製造學院納入合作版圖,如此一來,未來整車技術研發的專利申報便能擁有更堅實的學術支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