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暖意悄然漫過江北的廠區,華夏汽車的全年工作會議在總部大樓的會議廳召開。長條會議桌旁坐滿了各部門負責人,每個人面前都擺著筆記本和水杯,空氣中瀰漫著專注而略帶緊張的氣息。
林松坐在主位,身著深灰色西裝,袖口挽起少許,露出手腕上簡潔的手錶。他清了清嗓子,目光掃過在場眾人,開門見山地道出了今年的目標:
“今年我們的年銷量目標是180萬輛,其中出口50萬輛。”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響起一陣細微的騷動——按目前的銷售勢頭,這個數字並非遙不可及,但產能始終是懸在頭頂的難題。
林松頓了頓,指尖輕叩桌面:
“大家都清楚,就算市場能消化180萬輛,以現在三個工廠的產能總和,滿打滿算也就120萬,還有60萬的缺口。但今年這個目標,無論如何都要完成。”他的語氣沉穩有力,眼神裡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這話一出,坐在左側的林如江眉頭立刻擰了起來。這位頭髮花白的總經理穿著深藍色中山裝,手指在筆記本上快速敲了敲,隨即抬頭說道:
“林董事長,現在的產能已經到了極限。120萬輛,是我們三班倒才能勉強維持的極限數字,根本沒有增產空間。除非立刻收購一家車企,利用對方的閒置產能代工,可那樣一來,質量根本無法保證。我們造的是汽車,關乎生命安全,質量永遠大於一切。”
坐在林如江身旁的質檢總監趙雲龍也跟著點頭,他穿著一身深綠色工裝,臉上帶著明顯的愁容:
“林總,林董說得對,按現在的產能狀況,確實很難提升了。每條生產線的裝置都在高負荷運轉,工人也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再往上加,怕要出問題。”
他顯然對質量風險憂心忡忡。
林松早已料到他們的顧慮,嘴角勾起一抹從容的笑意:
“春節期間,我一個車間一個車間地看過,發現各環節的協調工作還有偏差。我讓孫琳琳透過大資料重新編排了一套生產流程,按照新流程操作,生產效率能提升30%,180萬的產量並非沒有希望。”
說著,他抬手示意身後的大螢幕,PPT頁面隨之切換,清晰地展示出新流程的每一個節點。
接下來的半小時裡,林松逐條講解新流程的邏輯:從零部件入庫的時間最佳化,到生產線的工序銜接,再到成品檢測的環節合併,每一處都標註著資料支撐。他講得條理清晰,偶爾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下流程圖,筆尖劃過白板的“沙沙”聲與他的講解相得益彰。
“我用電腦推演了好幾次,這套流程在理論上沒有問題。”
講解完畢,林松合上筆帽,看向眾人,
“大家有什麼意見,儘管提出來。”
林如江盯著螢幕上的流程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片刻後緩緩點頭:
“別說,看完這個生產流程體系,還真覺得有產能提升的空間。尤其是零部件配送和工序切換這兩塊,以前確實浪費了不少時間。”
他的語氣裡帶著些許驚訝,顯然被新流程的精細程度打動了。
趙雲龍卻依舊緊鎖眉頭,他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語氣謹慎:
“林總,如果按這個流程來,質檢的工作壓力會更大。效率提上去了,質量標準可不能降,人手怕是跟不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