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7,從造新能源汽車開始

第247章 以技術換市場

林松輕聲自語,手指在鍵盤上敲下備註。那個價位的市場留給比亞迪和吉利去拼殺就好,華夏汽車只需做好晶片和電機供應,既能保持利潤,又能避免陷入價格戰——

這種“以技術換市場”的思路,早已被實踐證明是明智之舉。

正思索著產品矩陣,螢幕右下角彈出的產能報表讓他皺了皺眉。

隨著整車銷量激增,華夏電池的產量也摸到了瓶頸。雖然新增了二十條生產線,最大產能達到500萬組,但按今年180萬輛的銷售目標算,依舊是緊平衡。

“還得再規劃十條生產線。”

他在備忘錄裡記下,目光投向窗外——這是在為五年後的全球佈局鋪路。

牆上的日曆顯示今天是2016年2月,離自己重生的年份越來越近了。

林松靠在椅背上,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滑鼠,心裡忽然湧上一股莫名的緊張。重回到前世的節點,會不會遇到另一個自己?他搖了搖頭,覺得這想法有些荒唐——

身邊的人在前世都有各自的軌跡,卻從未聽說過“兩個自己相遇”的事,想來不過是庸人自擾。

重新聚焦到蔚來GT5的設計圖上,林松開始勾畫上市節奏。

按目前的產能規劃,未來兩年確實騰不出生產線給中低端車型,但等京城工廠建成後就不一樣了。那座年產能300萬輛的基地,足以支撐起中低端車的放量。

雖然這類車利潤率低,但龐大的銷量能攤薄供應鏈成本,反而能反哺高階車型的研發——

這是汽車行業的通用法則,華夏汽車自然也不能例外。

“GT5除了電池系統不需要換電,其他技術都能直接複用現有平臺。”

林松在設計圖上標註出可複用的模組,正準備儲存檔案,桌上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

看到來電顯示是“王義”,他隨手接起,語氣帶著剛放下工作的輕鬆:“王義,春節好啊。”

王義如今在未來汽車可謂風生水起。當初他牽線拉來江葉投資10億、惠川集團5億,對一個初創公司來說堪稱雪中送炭。

雖然後來兩家都已套現離場,但正是這15億的啟動資金,讓未來汽車有了講故事的底氣,後續才順利融到更多資本。尤其是華夏電池在美股上市後,未來汽車也緊隨其後登陸美股,雖然估值30億美金遠不及華夏電池的250億(如今已漲到500億),但能在短時間內衝到45億,足以證明其潛力。

電話那頭傳來王義略顯急促的聲音,帶著幾分小心翼翼:

“林大老闆,春節好!我老闆李文武下週去省城,想順路到江北拜訪您,您看能不能抽出半天時間接見一下?”

聽到“李文武”這個名字,林松愣了一下。他想起前世這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名人,靠著獨特的營銷理念一度風光無兩。這樣的人物主動來訪,見見也好,或許能捕捉到一些行業動向。

“你跟不跟來?”林松笑著問。

“跟來跟來!”王義忙不迭地應聲,聲音裡透著明顯的雀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