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率:20%】
【相應歷史文物開始生成】
……
“不愧是專業人士,一下子就讓信任率大幅增長。”
陸白時刻關注著事態的發展,如今事情的推進速度比他預想的還要快上一些。
隨著這條訊息的傳播,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他之前釋出的影片,甚至主動去尋找證據證明影片內容的真實性。
曾經那些看起來漏洞百出、十分虛假的內容,此刻也變得似乎有些可信度了。
當然,質疑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首當其衝的是《自然》發表分析文章,文章明確指出漢文批註可能是19世紀東方熱時期後人新增的,並配上了維多利亞時期偽造中國文物車間的照片作為佐證。
陸白看到後,心裡默默想著:加大力度。
在他看來,越是專業權威的人下場質疑,等到最後真相反轉的時候,引發的熱度就會越高。
……
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酵。
又幾天之後,一檔名為《尋史問跡》的節目悄然上線播出。
節目邀請的嘉賓是國內資深的歷史系教授,這位教授有著豐富的考古發掘經驗,曾多次主導重要考古專案。
此次節目聚焦網際網路熱點,展開了一場深入詳細的討論。
這也是國內相關領域專家首次公開對此事發表看法。
主持人率先發問:“嚴教授,您對最近網上爆火的牛頓是明朝逃亡皇子這件事怎麼看?”
嚴教授:“這件事確實很有意思,網上的討論我也一直在關注,不過就目前而言,我還沒辦法對這件事下一個定論,畢竟現今掌握的證據實在太少,相關資訊嚴重不足。”
主持人:“那現在都在做哪些研究工作呢?”
嚴教授:“研究工作當然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最近這幾天,研究所的同事們通宵達旦地翻閱明史,查詢各種相關史料。”
主持人:“那有什麼研究成果嗎?”
嚴教授:“很可惜,暫時還沒有發現有價值的資訊,明末時期皇室成員眾多,我們無法確定究竟有誰能遠渡重洋,千里迢迢去到海外。”
主持人:“那您覺得這件事有可能是真的嗎?”
嚴教授:“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肯定是持懷疑態度的,還是那句話,證據鏈太過薄弱,除非有新的文物出土,可目前在這方面我們毫無頭緒。我們連一件與牛頓直接相關的文物都沒有,一切只能等待後續與劍橋合作的研究結果。”
主持人:“是否可以透過檢測DNA來驗證呢?”
嚴教授:“確實是一條可行的方案,但實施起來非常困難,誰也不會僅僅因為一個可能性,真去掀了牛頓的棺材板。”
主持人:“如果後續真的有新的文物出現,能夠佐證這件事,您覺得會對現有的歷史認知產生怎樣的影響?”
嚴教授:“影響會非常巨大,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說實話,我都難以想象那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這件事影響範圍太廣,證實的難度也極高,未來必然困難重重。”
這場訪談持續了整整三十分鐘,除了開頭關於牛頓事件的討論,其餘時間大多在講解明史相關知識。
節目播出後,網上瞬間熱鬧起來,訊息鋪天蓋地。
某鑑寶直播間,短短一個晚上,就冒出了十幾個號稱是明朝皇子逃亡路上遺落的物件,可謂是非常開門。
但結果自然是無一真品,全是贗品。
某些購物網站也迅速嗅到商機,實時推出了牛頓×明朝主題的周邊產品,趁著這波熱度賺得盆滿缽滿。
各方下場,越發混亂。
而就在這時,一則全新的訊息傳來,瞬間將事件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潮。
“倫敦一地鐵工地出土一占星學會石碑,碑文記載‘牛頓學士授渾天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