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算爭議吧,只是觀點沒轉過來而已。”
“這件事確實值得深入討論,比如說我的父母,以前也是大學生,只是很少上網,我昨天告訴他們這個新發現時,他們的反應和這些家長差不多。”
“沒了解不是他自己的原因,什麼都不知道還開罵誰慣的?”
“話也不能這麼絕對,網上雖然討論得很熱烈,但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人根本還沒來得及瞭解這件事。”
“不瞭解就不瞭解唄,多大的事,我之前問我外婆認識牛頓嗎,她回答我知道啊,牛燉嘛,是要燉久一點。”
“這件事看著是件小事,但也是件大事,牛頓的形象在大家心裡都紮根幾百年了,現在短短一個月就要顛覆認知,背後牽扯的教育、文化、歷史問題多著呢,夠專家們研究好久了。”
儘管這場討論侷限在一定範圍內,但其影響力卻像漣漪一樣,擴散到了各個角落。
這件事發生不久之後。
官媒釋出了一條影片。
《近代科學起源再考:東西方思想碰撞》
影片的內容聚焦於古今中外的交流,從文字文化的相互影響,到衣食住行的文化融合,可謂是涵蓋了方方面面。
在影片中,專家們深入探討了古代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如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以及這種交流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
他們詳細解讀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展示了東西方思想在碰撞中相互借鑑、相互啟發的過程。
比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興起的重要影響,同時也介紹了西方科學知識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傳統科學觀念的衝擊與改變。
影片一經發布,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
“嘶,這是官方第一次釋出相關的內容吧?”
“雖然沒明說,但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好多說,這事牽扯太多,後續肯定還有猛料。”
“大的真要來了!今晚別睡!”
“大的?什麼大的?”
“我已經一年沒睡覺了,大的真的要來了嗎?”
“我猜這是官方在提前預熱,給大家打個預防針,好接受接下來的重磅訊息。”
“急急急,急死我了!”
“要是牛頓身世被坐實,是否說明中國古代的科學發展並不差?”
“有沒有可能,本來就不差,中國古代很早就算出了圓周率小數點後七位數值,這一點領先了國外千年,還有三次方程數值解法,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很多東西都是領先的。”
“過去領先有什麼用,現在落後外面五十年。”
“鬧麻了,我還以為穿越回到20世紀初了。”
隨著這條影片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冒了出來。
他們從歷史學、文化學、科學史等多個學科角度,分析了牛頓身份新發現的意義和影響。
“這一發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牛頓個人生平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了近代科學起源的多元性和複雜性,為我們理解東西方文化在科學發展中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