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安排了一些接下來的首要任務。
董秘書離開後,李建業又迅速撥通了宣傳部門的電話:
“小趙,關於這次牛頓DNA檢測的宣傳,我們需要提前準備一些宣傳材料,包括影片、圖文資料等,你們那邊進展如何?”
“李組長,我們已經開始製作了,今晚就能看到初稿了。”
李建業強調道:“很好,記住,宣傳材料要科學嚴謹,避免誇大其詞,我們的目的是讓公眾瞭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製造噱頭。”
小趙:“明白,我們一定會注意的。”
李建業:“好,那就這樣,你們繼續忙,有什麼問題隨時聯絡我。”
“好的,李組長。”
結束通話電話後,李建業往後靠在椅背上深吸一口氣,思考著接下來的工作安排。
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媒體報道和新聞資訊的更新愈發頻繁。
人們能明顯感受到事情正在快速發酵。
在海外,記者和媒體行業紛紛將目光聚焦倫敦。
《衛報》再次釋出深度文章。
詳細梳理了16-18世紀英國科學發展的歷程,逐一介紹了那個時期湧現出的傑出科學家。
文章條理清晰地呈現出英國科學發展的內在脈絡,試圖表明英國科學成就的取得是本土循序漸進發展的結果,而非突然出現或依賴外部助力。
與此同時,一直密切關注此事的一位up主迅速將這篇文章轉發到國內。
“……除了衛報,《泰晤士報》也釋出了相關文章,著重闡述牛頓的成就與英國的緊密聯絡……由此我們可以看見,海外媒體,尤其是英國本土的媒體,在媒體宣傳這一塊,十分注重強調文化背景對科學成就的影響,卻對這次牛頓血統的問題隻字不提。
“這其實能很明顯看出了他們的宣傳策略,我們先不去評判這件事對不對,但這種刻意迴避的態度,未免有些讓人玩味,畢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牛頓在英國取得那些成就之前,他就已經接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
“這些知識你要說沒有對他們產生影響?我是不信的,只是因為這件事和我們有關,所以儘可能的將事情引導向另外的當方向。
“我在這裡做一個預測,這次事件之後,可能會引發一場關於科學起源的爭端,到時候,不知道他們會怎麼說。”
……
倒計時前一天。
各國媒體已經到場。
b站,已經有24小時直播開啟。
“第一!”
“小破站終於開了,其他人轉播的卡得要死。”
“來了來了。”
“蕪湖,提前慶祝東方科技起飛。”
“咱大明科技真真天下無敵啊。”
“朱頓歸來!”
“見證歷史!”
一時間,網路再次熱鬧起來。
各大平臺也紛紛將相關話題置頂,網友們在評論區裡肆意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