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收購V信,當然是為了未雨綢繆了,總不能等到V信發展到了,威脅到企鵝公司的生存的時候,再來找您談收購吧,到時候是誰收購誰,可就說不定了。”馬華騰苦笑著說道。
“你能夠有這樣的擔憂,那就說明你還是很有眼光的,V信如果發展的好的話,是完全有可能替代企鵝的,所以你打算用什麼樣的代價,來收購V信呢?”彭海洋笑著問道。
“我可以出到10個億,這個價格對得起V信了吧?”馬華騰想了想說道。
一個才剛剛上線了半年多的社交軟體,馬華騰認為,給出10億元的鉅款收購,這已經很給彭海洋麵子了。
如果V信不是背靠海洋集團,馬華騰是絕對不可能這麼重視的,也不可能出這麼高的收購價格。
可是現在的情況是,V信不僅背靠海洋集團,而且還搶先了一步,現在的下載量已破5000萬了,照這樣下去,年底破億可以說是毫無懸念了。
儘管企鵝在拼命的狂追,可是上線時間已經比V信晚了4個半月了。
當V信下載量突破5000萬的時候,企鵝的微聊僅僅也就不到100萬的下載量,落後一步,那就步步都落後了。
但是企鵝還是企鵝號,並且發展很迅猛,現在同時線上人數已經突破一億了,註冊使用者更是超過了8億。
所以馬華騰並不認為,企鵝集團公司就已經輸了。
“你說的10個億,是RM幣還是美元?”彭海洋笑著又是問道。
“當然是RM幣了,V信才剛剛上線半年多,你不會覺得它,就能價值10億美元了吧!”馬化騰微微笑了笑說道。
“我還以為你說的是美元,就算你給10億美元,V信也不可能讓你收夠了,10億RM幣,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彭海洋搖了搖頭說道。
雙方的估價相差太大了,所以這個收購,也根本就沒辦法再繼續談下去了。
談下去,馬華騰也不可能給的太高,就算給10億美元的估值,也照樣談不成。
一個是按照現在的價值來談,一個是按照未來的發展的價值來談,這還怎麼談呢?
5月份,日日鮮集團出資8000萬元,拿下了一號店百分之八十的股權,將一號店成功併入日日鮮集團,進一步強化了網上超市的領先地位,實現了供應渠道的互補,線上線下都得到了受益。
尤其是進口食品類的商品上,一號店的兩位創始人,可以說是在供應鏈上非常熟悉,一個曾經擔任過亞馬孫全球供應鏈的副總裁,一個曾經擔任戴爾Dell全球副總裁,2005年國內網際網路10大財經人物。
在進口牛奶方面,一號店有來自超過29個國家,近300個品種的牛奶,供顧客選擇。
一號店已經有超過400多萬的顧客,發展速度很快,今年僅上半年,銷售額已經高達3億多元,而去年全年才不到5000萬元。
正是因為今年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和擴張,一號店才會資金週轉緊張,急需要融資,兩位創始人都只想把一號店做好,做大做強,對是否控股並不太看重。
而併入日日鮮集團,對一號店的發展十分有利,兩人對併入日日鮮集團之後,一號店的發展前景,非常的有信心。
兩人對開發電商管理系統和軟體上,有非常強的能力,獨立研發出多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電子商務管理系統,並擁有多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
並在系統平臺、採購、倉儲、配送和客戶關係管理等方面大力投入,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確保高質量的商品,能以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率的流通,讓顧客充分享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實惠方便的購物。
一號店雖然已經併入日日鮮集團旗下,但是依然保持其獨立性發展,只不過在資源和渠道上,與日日鮮集團旗下的其他公司,形成了一種互補的關係,同時他們之間也是一種互相競爭的關係。
在物流系統上,一號店也可以借用日日鮮的物流配送,包括供用鏈也可以與日日鮮共享。
同樣,日日鮮網上超市和線下超市,也一樣可以共用一號店的國際供應鏈,和國際物流渠道。
如今的日日鮮網上超市銷售的商品種類,基本上已經非常的豐富齊全了,顧客想要購買到的商品,基本上都能夠買到,包括很多的進口商品,也這樣可以買到。
淘保在與日日鮮網上超市的競爭中,一直處於被動,想靠低價競爭,外貼商家,補貼消費者的手段,日日鮮根本就不怯戰,要比誰更捨得燒錢,日日鮮又怎麼會怕了淘保呢?
最後,淘保見佔不到什麼便宜了,也就只好停戰了,老老實實的拼服務了。
其實兩家公司公平競爭,市場是完全足夠容納下兩家公司的,完全沒有必要搞什麼兩敗俱傷。
淘保想要一家獨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沒有日日鮮的競爭,也會有別的電商公司。
比如正在發展中的金東,還有幾年後出現的拼夕夕,更後面還有鬥音商城,米團等的入場。
日日鮮網上超市,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一家獨大,但也不會容忍淘保的挑釁。
彭海洋其實很希望,日日鮮與淘保可以合作共贏的,畢竟海洋投資可是擁有阿里百分之四十的股份,淘保發展的更好,對海洋投資也是更有利的。
但馬裡雲卻不這麼看,他對於海洋投資掌握著阿里嘎巴公司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可以說是如鯁在喉,一直想要回購股份。
可是回購股份的代價,未免有些太高了,現在的阿里嘎巴公司,自有的資金肯定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引入其他的股東才行。
但是阿里嘎巴公司本身的估值,也不過是100多億美元,海洋投資花了70億美元,從牙虎手中收購百分之四十的股份,這個價格已經是溢價了很多了。
阿里嘎巴公司引入其他的股東,也沒有哪個股東願意,花比這更高的價格,接手海洋投資手中的股份。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海洋投資願不願意放手,他們手中持有的百分之四十的阿里嘎巴公司的股份,如果願意放手,又是什麼樣的價格才會願意放手?
馬裡雲在心中估量了一下,同樣的70億美元,恐怕最多隻能從海洋投資手中,回購一半的股份,那就不錯了。
一個估值不過才100多億美元的公司,花70億美元只能回購百分之二十的股份,顯然是找不到這樣的冤大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