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宣爐,必然得懂歷史,更需對宣宗皇帝有深刻的瞭解。
若不懂明宣宗,想要精準鑑定宣爐則難如登天。
明宣宗朱瞻基乃是華夏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家皇帝。
古籍記載:“宣宗萬機之暇,遊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爭勝。”
此處的宣和乃是宋徽宗趙佶的第六個年號,這意味著若論藝術成就,明宣宗已然能夠與宋徽宗相媲美。
然而,與宋徽宗治國全然跑偏不同,宣德帝的能力更為全面且強大。
他自幼便聰慧過人,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寵愛,於永樂九年便被冊封為皇太孫,他與父親執政的這段時期更是合稱為“仁宣之治”。
明宣宗在位時,恰逢大明國力蒸蒸日上,在已有宣德青花瓷的情況下,他仍覺有所欠缺。
畢竟那是站在祖父與父親的肩膀上取得的成果,他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成就。於是,鼎鼎大名的宣德爐應運而生。
宣爐的材料極為珍貴,可謂是不惜代價。
傳說其以風磨銅為主料,加入赤金、白銀等三十三種貴金屬礦物,歷經十二次精煉,最終才得以製成五千尊成品宣德爐。
當然,也有說法稱是三千多尊。
究竟製造了多少,至今仍存在較大爭議。
不過,宣爐在古董鑑定難度排行榜上位列前三甲,這一點應當毫無爭議。
其鑑定難度相較於元青花而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究其緣由,乃是因為宣德爐沒有真品傳世。
倘若某博物館或者大收藏家手中持有一件標準器,眾人前去觀摩一番,便能知曉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宣爐模樣,如此一來,再鑑別贗品,自然就能輕易發現其中的破綻。
但因為缺乏標準器,這鑑定之事便陷入了困境。
當下人們對宣德爐的鑑定,只能從各類古籍文獻中探尋依據。
據沈重樓的推測,宣德爐至今尚無一件令人信服的真品現世,實則與它本身的材質密切相關。
宣爐乃是銅製,且為黃銅材質。
或許有人會心生疑惑,銅這種物質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即便遭受捶砸亦難以毀壞,怎會沒有傳世品呢?
既然古代瓷器、名畫、傢俱等都能儲存至今,為何一個銅爐卻難覓真品蹤跡?
根本就不合常理!
實則不然,宣爐吃虧就吃虧在這銅質之上。
銅材固然比瓷器與木頭更為結實,儲存個幾百上千年亦非難事。
但實際上,宣德爐的儲存難度很大。
這是因為銅在古代是貨幣。
每逢亂世,窮困潦倒,食不果腹,銅器往往會被融掉鑄錢。
所以宣爐苦逼就苦逼在這裡,它甚至還不如一件瓷器,瓷器無法換錢,最多當作鹹菜缸子用。
“這銅爐著實是真假難辨啊!”
手中這尊宣爐究竟是真是假,沈愈看不出來。
莫說他一個無名小卒,即便是眾多收藏大家面對宣爐亦是束手無策。
蓋因為宣爐自明代起便開始被仿造。
究竟仿造了多少,無人能夠說清。
甚至到了民國時期,仿造宣爐都未間斷。
完全就是數不勝數。
並且從古代傳下來的某些鑑定方法,基本無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