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用“像是”來形容,因為他未曾見過真正的元青花瓷瓶實物。
莫說他一個年僅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就算是在古玩行裡浸淫了幾十年的老掌眼師傅,也未必有眼福得以目睹真正的元青花。
此瓶全稱應該叫做:“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
既然說到人物故事,那瓶子上的主角自然便是人。
整個瓶身共繪有三個人物。
虯髯大漢手執馬槊,威風凜凜地跨馬欲行,不遠處,又有一個布衣書生與一個宮裝女子正與他揮手送別。
除此之外,還有棘叢樹木,山石林泉等景緻作為點綴,使得整個畫面頗為生動。
對沈愈來說,古瓷上的女性人物形象,包括古畫上的,絕大部分都與他的現代審美格格不入。
讓一個看慣了現代精緻妝容的人去欣賞古代那柳葉彎眉、櫻桃小口、細長眸子的女子形象,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當然,這是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以及追求的意境上的差異所致。
古代重神而不重形,而現代人往往一切以顏值為評判標準。
不過瓶子上描繪的另外兩個人物卻著實不錯,尤其是那虯髯大漢,渾身散發著一股極其英武的帝王之相。
年輕書生也是劍眉星目、風度翩翩,單從這二人的刻畫來看,瓷繪水平堪稱超絕。
用手輕輕觸控,那觸感好似在把玩一塊溫潤的美玉,這一點與沈愈曾經見過的傳世明代官窯瓷器並無二致。
整件瓶子儲存得也很好,既沒有崩口衝線,也沒有冷紋、傷釉等瑕疵。
放下手中高倍放大鏡,沈愈拿起強光手電照射釉面。
強烈的光線下,瓷瓶青花的呈色極其濃豔,與他在寶玉軒中曾經見過的一件永宣青花殘器相比,不分伯仲。
再看內腹壁,斑駁粗獷,一道道不規則的修坯痕跡清晰可見,符合官窯瓷器的製作步驟。
“從製作工藝上看,明顯是一件典型的元代青花,而瓶子上又沾滿泥土,難道是這群地老鼠剛從某個古墓裡倒騰出來的?
“若果真如此,那麼這件瓶子極有可能是真品!
“古人素有陪葬的習俗,在華夏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不知有多少奇珍異寶靜靜地沉睡於地下。所以出現一件元代的玉壺春瓶,著實也並非值得大驚小怪之事。”
沈愈如此推測並非毫無依據。
雖說如今元青花價值連城,但在其所處的元代時期,它也不過就是尋常富貴人家博古架上的一件尋常擺設罷了。
玉壺春瓶在古代備受人們的青睞與喜愛,就如同現代家庭中的三大件一樣,似乎家中若不擺放上一個,便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
而且其受歡迎程度不分地域,無論是歷朝歷代的官窯,還是民窯,都熱衷於燒製。
元代時所燒製的數量亦不在少數。
綜上所述,這一切的跡象都在隱隱表明,眼前的這個瓶子大機率是真正的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