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愈自覺已然找出這幅所謂吳道子真跡的數處顯著破綻,便放下手中的高倍放大鏡,從八仙桌上擺放的筆筒中取出一支毛筆。
仔細確認毛筆乾燥後,沈愈在畫中人物的頭部輕點了幾下,開口問道:“鄭先生,您可知此人頭上所戴之帽喚作何名?便是這兩側有著長長翅膀的帽子。”
鄭從遠抬眼端詳片刻,隨即搖了搖頭,“只曉得是古代官帽的一種,具體名稱卻不清楚。”
沈愈耐心解釋,“此帽名為長翅帽,乃是宋代所發明。其翅膀是以竹篾搭配鐵片製成骨架,再於外部罩上紗羅或黑絹而成。
“至於為何會出現這般奇特的帽子,緣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上朝時,發覺殿內大臣們總愛交頭接耳。
“這令趙匡胤頗為不悅,畢竟他身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臣子們在他面前竊竊私語,成何體統?
“於是趙匡胤便想出此計,命大臣們戴上長翅帽,如此一來,只要他們想要湊近交談,帽子上的翅膀便會相互碰撞,甚至會戳到對方臉上,朝堂之上自然無人再敢交頭接耳。”
鄭從遠先是點頭稱讚:“沈兄弟果然學識淵博!”
然而,他緊接著便以略帶疑惑的口吻問道:“只是不知這一頂帽子對於字畫鑑定有何重要意義?”
他這話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內心的不解,又隱含著另一層意思:你與我說這麼多,對鑑定這幅畫究竟有何助益?
倘若毫無幫助,又何必在此浪費我的時間?
未等沈愈回應,李翰林的聲音便率先響起,只聽他冷冷道:“鄭先生,你有所不知,字畫鑑定除了考量個人風格之外,還需著眼於時代風格。
“所謂時代風格,便是畫作內容需與作者所處時代相契合。打個比方,唐畫之中決然不會出現腳踏車,三英戰呂布時也不可能乘坐拖拉機廝殺。
“除了主要依據,尚有諸多輔助依據。諸如畫中人物的服飾、畫裡呈現的傢俱、後人的題跋、歷代藏家的印章、裝裱風格。
“沈愈提及的這頂帽子,便是輔助依據之一,剩餘部分由他為你詳細闡釋,你聽著就是了。”
見鄭從遠對沈愈提出質疑,李翰林頓時護犢心切。
在李翰林眼中,鄭從遠雖然是個富商,但歸根結底不過是個賣水賣酒的生意人。
既然是生意人,就不能對一位學習字畫鑑定近二十年的專業人士質疑。
你要是真懂,那何必求人?
鄭從遠深知李翰林的脾性,無奈地搖頭苦笑,趕忙向沈愈解釋,“沈兄弟,並非老哥有意質疑你,實在是我這半吊子水平,對鑑定字畫的諸多門道確實知之甚少。”
沈愈擺擺手,“誰也不敢稱自己是古玩行裡的全才,大家都有知識盲點。我聽聞鄭先生乃是鑑玉大師,以後關於古玉的知道還望不吝賜教。”
話鋒陡然一轉,沈愈嘆了口氣,“鄭先生,這麼說吧,長翅帽乃是宋代所創,唐代決然未曾出現。故而,這幅所謂的吳道子真跡是一幅贗品。”
鄭從遠微微一愣,旋即滿臉困惑地問道:“這是為何?”
沈愈耐心解釋,“吳道子身為唐代之人,他不可能提前知曉兩百年後會有一位名叫趙匡胤的人發明出一種名為長翅帽的帽子,並且還將其繪製於自己的畫作之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