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往門外板壁上刷了道漿糊,“啪”地拍上一張單字告示,卻是一個斗大的“聘”字。
底層的百姓多不識字,但這個“聘”字以紅筆圈出,任誰都曉得是招工。
飯店不能沒有員工,正如北宋不能沒有開封。
這便是古代相較現代的第二個優勢:人力成本低廉。
東京的尋常小店,跑堂的日值不過百文,廚師二百文頂天,且不必給員工繳納醫保社保。
更妙的是,這年頭計程車大夫階層雖已養成一日三餐的習慣,平民百姓仍守著日食兩頓的舊習。
城中大小食店,大多寅正(凌晨4點)開張,巳正(上午10點)歇灶;申正(下午4點)再起爐灶,直忙到子夜梆響。
換言之,宋朝餐飲業的從業者每天須工作12個小時以上。
這不是天選打工人是什麼?
綜合這兩天的所見所聞,一個發家致富的計劃逐漸醞釀成形。
吳銘回到現代,撥通了某個久未聯絡的電話號碼。
……
臨近中午,一輛黑色大奔拐進老式居民樓林立的街道,穩穩停在川味飯館門口。
還沒下車就亮開嗓門:“吳大廚!幾時回來的,怎麼不早告訴我?”
“上週剛安頓好,這兩天才收拾完店面。”
吳銘迎出店外,有點驚訝於張濤形象上的改變。
當年在同一所技校練習顛勺,畢業後又進了同一家飯店當學徒,後廚的油煙燻得人睜不開眼的日子裡,兩人總愛蹲在消防通道里分吃剩菜。
彼時的張濤還是個吸菸屁股、舔酸奶蓋的窮吊絲,如今連發型都透著講究,都說人靠衣裝,這話不假,開著七位數的大奔,戴著六位數的名錶,確有幾分成功人士的風采了。
張濤倒沒有刻意炫富,這不過是他的日常。
他習慣性地摸出一包華子,彈出一支,正想遞給吳銘,忽然想起什麼似的停住手:“還戒著呢?”
“壓根沒沾過。”
吳銘領著昔日老友進店,牆上那張頗為壯觀的“蓋飯大全”尚未撤換,張濤看得眼暈,不禁大呼牛逼:“我願稱你為蓋飯仙人!”
“這是我爺爺的選單。”
“老爺子真夠實在的,現如今10到12元的蓋飯上哪兒吃去?”
“以後在這裡也吃不到了,我做的蓋飯價格至少得翻個倍。”
“翻倍?這個地段,超過20塊的蓋飯你確定賣得出去?”
吳銘倒杯水端給他,不答反問:“你覺得不值?”
“我知道你的水平,當然覺得值,其他人不一定知道,可能會被價格勸退……”張濤話說到一半轉了調,“不說這些,先給哥們來份回鍋肉,再來兩碗白米飯,我可是特地空著肚皮來的。”
吳銘笑起來:“知道你好這口,我早就備好菜了!”
回鍋肉可以說是川菜家常風味的代表菜,記得剛升灶頭那會兒,只要客人點了回鍋肉,只要不忙,吳銘便會多炒半份,和張濤一起炫光兩大碗白米飯。
背井離鄉千里之外,一份回鍋肉,足以慰藉鄉愁。
吳銘起身走向後廚,張濤緊隨其後。
吳銘想起“後廚重地,僅至親和員工可進入”的規則,勸阻說:“你就別進來了,坐著歇會兒吧。”
“怎麼,怕我偷學你的技術啊?”
“怕你這身名牌沾上油煙,廚房裡有多熱你是知道的,尤其是這種小飯館。”
六月的日頭毒得人發昏,老式吊扇在頭頂咯吱轉著,連扇葉扇出來的風都是熱的。
張濤望著後廚方向,光是想到從前站在灶臺前烤火的日子,後脖頸就開始冒汗,鐵鍋散發的熱浪彷彿正順著記憶延燒過來。
他老老實實坐回原位:“行,那我就等著吃現成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