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將抹布搭在肩上,拱手笑道:“既是同鄉,這頓便當結個善緣,待二位金榜題名時,記得再來照應小店生意。”
他本就沒打算收錢,一來飯館尚未正式營業,二來他不瞭解宋朝的物價,不好貿然要價,否則高了有訛詐之嫌,低了又折本錢。
同鄉之言反倒是託詞,他知道二蘇來年必定高中,送個順水人情罷了。
蘇軾不明就裡,只道店家慷慨,頓覺如釋重負,叉手道:“眉山蘇軾承店家盛情,若蒙祖宗庇佑得登科甲,定當攜禮來謝。”
一旁的蘇轍亦跟著叉手行禮。
“二位慢走!”
待青衫背影消失於深巷,吳銘匆匆落下門板,閉店打烊。
飯館後廚的那扇怪門毫無疑問是一扇兩界門,連線著相隔千年的兩個時空。
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他還是學徒那會兒就聽師傅說過,宋朝是我國現代中餐的源頭。
在宋朝之前,烹飪方式以蒸烤煮為主,相對單一。
進入11世紀後,得益於榨油技術的進步和鐵鍋的普及,中餐的核心技術“炒”應運而生,並迅速走進千家萬戶。
而在炒的基礎上,宋朝廚師又發展出煎、炸、熘、爆、煸、燒等一系列技法。
毫不誇張地說,現代中餐的烹飪技法,在宋朝就已基本定型。
吳銘對宋朝的飲食文化一知半解,因此當務之急是進行實地考察,先摸清本地人的口味以及本地餐飲業的現狀,再做計較。
……
吃飽喝足的大小蘇優哉遊哉地踱回坐落於汴水河畔的興國寺。
蘇軾前腳剛跨過門檻,忽如泥塑般定住。
“怎麼了哥哥?”
蘇轍話音未落,已瞥見石榴樹下那道負手而立的清癯身影,不是他最懼怕的父翁還能是誰?
蘇洵轉身剎那,蘇轍膝頭一軟,險些栽倒。
還是蘇軾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斗膽道:“爹爹歸來得早……”
“早?”蘇洵冷笑,“不及爾等偷食早!”
老蘇本就有點鬱悶。
他與大學士神交已久,今日一早,興沖沖攜拙作二十二篇往歐陽府拜謁,怎料竟撲了個空。
門房說因蔡河夜決,水漫城南,大學士已舉家移居唐書局。
無奈,只能將文章交與門房,託其代為轉呈。
敗興而歸,歸來卻見禪房空寂,兩個兒子竟也不知所蹤,頓時火冒三丈。
蘇洵踱步至兄弟倆近前,手裡攥著一截三指粗的荊條。
“看來此番科舉,你二人已是十拿九穩,志在必得了。”
大小蘇齊齊搖頭。
“那定是諸子百家及其註疏都已爛熟於心,不必再溫習了。”
兄弟倆搖頭不止。
“子由!”
蘇洵陡然提高聲量,手中荊條劈空一響!
蘇轍雙股戰戰,立刻回想起幼時被戒尺支配的恐懼。
“‘仁者先難而後獲’,何解?”
老蘇一言不合便考校學問。
蘇轍冷汗涔涔:“謂……謂……”
他發誓他昨夜才溫習過《論語》,但不知怎的,大腦忽然一片空白,竟是什麼也想不起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