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飯館通北宋

第5章 賺錢第一步

沒錢寸步難行,不管是購買食材還是招募夥計,都需要資金支援。

賺錢第一步,開個早餐鋪。

他想到的主意便是把現代廉價的預製食品賣到宋朝,炊餅、饅頭之類的,主打一個薄利多銷。

順帶一提,宋人口中的炊餅又叫蒸餅,由發酵後的麵糰蒸制而成,因避宋仁宗趙禎的諱才改叫炊餅,實際上就是饅頭。

而宋人口中的饅頭,其實是現代的包子,比如著名的太學饅頭,本是專供太學生食用的大肉包,卻因皮薄餡大而走紅民間,深受老百姓的追捧,躋身為逢年過節必吃的高檔麵點之列。

宋朝的太學饅頭貴則貴矣,味道確實不錯,別說預製肉包比不了,現做的肉包也沒幾家比得上,畢竟,正經早餐店誰拿土豬肉做包子餡?

吳銘倒是不打算賣肉包,而是選擇賣豆沙包和菜包,這兩個品類在宋朝同樣常見,掌心大小的賣五文一個。

宋朝沒有茶葉蛋,只有普通的水煮蛋。

別看超市裡的雞蛋便宜,那是因為從國外引進培育的蛋雞,年產蛋量超過300顆,硬生生把價格殺下來了。古人養的土雞沒這本事,所以雞蛋是比較貴的,也賣五文一個。

但甭管是麵點還是雞蛋,利潤都不算高。

真正的高利潤食物還得是粥。

一碗白粥配酸菜就能賣五個銅板,若是往粥里加點肉,至少十錢起步。

所以吳銘也打算賣粥。

張濤走後,他便前往菜市場挑選煮粥的食材。

和麵點不同,粥其實不太適合預製。

一方面是因為煮粥並不麻煩,一熬一大鍋。

另一方面,凍過的粥和新鮮的粥口味差別非常大,說是天壤之別也不為過。

宋朝沒有冰箱,就連寺廟施的粥也是現熬的,吃慣了新鮮貨的宋人想必很難接受凍貨。

因此粥非得現煮不可。

至於煮哪種粥,吳銘思來想去,決定出奇制勝,不賣則已,要賣就賣宋人沒吃過,但制霸現代的粥王——皮蛋瘦肉粥。

在市場裡買了菜,又去圖文店裡列印出新的選單,將老爺子的“蓋飯大全”換下。

轉眼已是日薄西山。

一輛黑色大奔恰在此時闖進他的視線。

張濤從車窗裡探出手來,朝後面指了指,喊話道:“東西給你送來了,在後備箱!”

吳銘大感意外:“你親自送啊?這怎麼好意思……”

“這話就見外了嗷!”

張濤穩穩停住車,笑嘻嘻說:“你以為我是來送貨的?其實我是來蹭飯的!”

“歡迎蹭吃蹭喝!”

吳銘將後備箱裡的半成品搬至後廚,專供連鎖店的麵點都是半成品,麵糰和餡料已組合但未完全蒸熟,需商家自行加熱至熟透。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