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笑道:“咱是川飯店,豈能賣炊餅饅頭?為師今日再教你一招!把那豬頭拿過來。”
一聽又可以學技術,謝清歡嗖一下就把豬頭抱了過來。
吳銘特意讓肉行送來一個豬頭,原本是為那群太學生準備的,巧了,拿到相國寺售賣同樣合適。
他將一整個豬頭剖成小塊,扔水裡浸泡,再往水裡稍微加點鹽,以便血水出得更快更乾淨。
接著燒一鍋水,豬頭肉和豬鼻得多泡會兒,先把豬耳朵洗淨,隨後用刀刮淨皮面,切去耳根,置於熱水中燙透,再用清水沖涼。
另炒100克糖色,加蔥、姜、幹香菌悶一下,接著下紹酒、醪糟,摻水。燒水的同時將香葉、草果、桂皮、八角和少許花椒、胡椒放入香料包中,待水沸後下香料包熬煮。
直到這一步,謝清歡終於看出了師父的意圖:“師父可是要做滷菜?”
“正是!”
滷菜相傳起源於先秦時期,但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食譜出自北魏的《齊民要術》,那時候叫“綠肉法”,即將各種肉類切成塊狀,和鹽、豆豉汁、蔥姜、橘皮、醋、胡芹、小蒜等一起煮制而成。
到了宋代才正式將這種烹製方法稱為“滷”,並且在民間流行開來。
滷菜本身沒什麼太高的技術含量,純靠用料,而北宋的調味料尤其是香料的豐富程度遠不如現代,因此市面上所售的滷味不僅品類相對單一,味道也大為遜色。
謝清歡恍然大悟。
滷菜本就可以放涼後食用,既能下酒也能當點心吃,用仙人的話講叫“香個嘴”,拿到相國寺售賣再合適不過了,
謝清歡忽然靈光一閃:“師父,是不是也可以做幾道拌菜?”
“孺子可教!不止拌菜,凡是冷盤都適合。”
吳銘將豬耳朵放入滷水中同煮,打趣道:“所以,後天的萬姓交易能不能打出名氣,全看你的冷盤做得如何了。”
“誒?!”謝清歡心頭一緊,頓覺壓力山大,“可我只會肉鮓和涼拌黃瓜……”
“這不還有兩天麼,今日先把滷菜學會,明日我再教你一招。”
吳銘已經打定主意要把徒弟朝冷盤師傅的方向培養,這些東西遲早要教。
謝清歡喜不自禁,連走路都帶了幾分雀躍。
別人拜師學藝,頭兩年基本都是幹活,未必能學到多少技藝;她追隨師父不過數日,天天都在長本事,什麼神仙師父啊!
她不禁感嘆自己何其幸運,暗暗立志要認真學藝,繼承師父的衣缽。
當然,要是能繼承師父的廚房就更好了。
一念及此,她忍不住笑出聲:“嘿嘿嘿……”
“傻樂什麼呢?”吳銘詫異地看她一眼,“你要是沒事可做,就去幫你師公擇菜洗菜。”
“好!”
謝清歡立刻斂容,挽起衣袖幹活去了。
——
ps:還有一更放在明早8點,以後都固定在這兩個時間點更新。上架得等到下下週,大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