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收菜的哈~”
“一天10噸完全不夠賣。”李才在陳家志身旁停下腳踏車,“每天還沒到晚上,就賣完了。”
薛軍也跟著說:“對頭,可以多收點,至少也得弄個20噸吧。”
陳家志單手夾著煙,打量著菜田,遮陽網已全部揭開,菜場又綠了。
“你們呀,太急了。”
“我們是怕價格又跌下去了。”
陳家志沉吟道:“再等兩天,李才也去周邊看過,好多菜場和農民新播種的才出苗幾天,我們時間還很足。”
李才和薛軍兩人看著地裡的菜,心中實在饞得緊。
不過也知道沒門了,除了陳家志反對,下面的小組長更是對他倆嚴防死守。
往往種菜的人比賣菜的人會更在乎產量,也更能體會耕種不易。
這時候割菜,就是在糟蹋菜。
陳家志也騎著車轉了一圈。
天氣晴了,菜場裡的菜長勢很好,有兩批菜的個頭就像菜場裡騎車的眾多少年,再長一頭就成年了。
這節奏來得真快。
夕陽西下,到了下班時間,菜工們陸續回家,陳家志把管理人員聚在一起開會,菜場成立了兩個新的部門。
一是種苗部,將在新租的地上投資10畝鋼架育苗大棚;
二是科研部,劃出一塊地建立育種科研園,同時會招進行機具改進、肥料配比等研究。
種苗部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援,不過科研卻有些波折。
易定幹疑惑道:“陳總,菜場沒人懂科研,這科研部要怎麼弄?”
“招人,招聘懂行的人來專門做這事。”陳家限制吩咐道:“童剛,這事交給你,最好能招一兩個高學歷人才或者專家進來。
現在社會上不流傳一句話嗎,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只要待遇給的高,應該會有人願意來。”
童剛應下。
陳家志又說:“除了專門的科研人員,其餘的管理人員或者菜工也可以參與改進和創新,如果行之有效,菜場也會給出獎勵。
比如菜心播種機,就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還有空心菜,能不能也研發設計出小巧的播種工具?
再有開溝,就沒人想過在微耕機上加一塊可以開溝的工具?
像這種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還有很多,也許某一天誰靈機一動就搞出個小發明也說不定。”
眾人開始還有些不以為意,但陳家志舉了幾個例子後,便又感覺可以試試。
敖德海問道:“陳總,我想試試焊接一個開溝機,這材料方面,菜場給報銷嗎?”
“報!”
陳家志很樂意看到敖德海出頭,新地可是水稻田,開溝是大活。
“另外,如果要弄開溝機,黃川可以去聯絡一下修理廠或者農機廠,一起來研發,菜場就是最好的實驗場地。”
“好,我試試。”
易定幹又問道:“誰來負責種苗部和科研部呢?”
陳家志早有預案,說:“種苗部暫時還是由你負責,我對育種還挺有興趣,科研就交給我吧。”
隨後又定下地塊位置、資金預算等,會議才結束。
陳家志約著眾人一起吃飯。
期間易定幹還組織了日常管理的總結,以及部分技術上的討論。
這都快形成傳統了。
長期的堅持下來,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多數時候都千篇一律,但偶爾的新發現新體會在交流後,都能體現出價值。
飯後,李才便先跟車去了檔口賣菜,薛軍則留在家裡,與陳家志、易定幹、陳少昌組成了牌局。
玩了會兒,又睡到凌晨三四點,在五點過時到了市場。
檔口的菜早賣完了。
陳家志先來到了靠譜鮮生新的兩層辦公小樓,招牌也已掛上。
面積更大,功能更全,集分揀、辦公、住宿、倉庫一體。
人員配備也更齊全,除了分揀、配送,採購、行政和財務也都陸續在上人。
靠譜鮮生的兩大主營業務,檔口代銷和配送在6月也都取得了不錯成績。
除了檔口代銷的42.6萬元,配送業務的營業額達到了80多萬元,毛利潤比較低,不到10%。
主要是月末漲價厲害,而終端的漲價沒跟上,壓縮了利潤。
但當下價格提了上來,隨著採購成本下降,7月的利潤率應該會有所上漲。
分揀中心在一樓,此時也燈火通明的忙著,配送人員進進出出。
陳家志在辦公室坐了一會兒,沒等到陳正旭,便又和薛軍去了市場。
市場裡依舊車進車出,時刻都有交易發生,成交的價格普遍不低。
除了本地的瓜豆類蔬菜,也有很多外地來的蔬菜,大部分是透過鐵路運輸而來,還有部分則是公路。
每一車的利潤都不會低。
“陳總,我們也該出省去找貨源了吧?”
“嗯,公司也招了兩個採購了,後續可以把人外派出去,去產區組織貨源。”
陳家志也注意到批發市場的貨源五花八門,除了西北菜較少外,其餘各個地方都有。
他還注意到了好幾輛從雲南過來的貨車,車上拉著白菜、花菜、土豆等各種蔬菜。
葉菜類倒是很少。
但陳家志也把在雲南投資菜場納入了備選,至少得把其納入貨源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