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打獵:從荒野獨居開始

第32章 編織刺網

今天是荒野生存的第三十八天。

林予安走出溫暖的石屋庇護所,奇爾科湖畔的寒意愈發深重。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我已經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多月了。”

“說起來這一季的規則限制真的挺多的,灰熊、魚貂、母鹿、所有動物幼崽,都不能狩獵。”

“釣魚平均每天不能超過兩條,好在按照節目組的規則,第四十天之後,就允許使用漁網了。所以我需要提前開始準備了。”

他端著攝像機走到庇護所內,對著柳條筐儲存的煙燻肉和剩餘的菊芋。

“雖然我們目前還有一些食物儲備,但要應對即將到來的漫長冬季,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釣魚除了之前魚群迴游產卵時收穫頗豐外,我已經連續好久每天空軍了。所以,我必須利用好漁網解禁這個機會,嘗試更多獲取食物資源的可能性。”

“因此,我決定從今天開始,著手製作一張小型的刺網,選擇一個水流較緩的彎道內側佈設小型刺網。”

林予安從他的物資中,取出了一卷之前一直沒有大規模動用過的尼龍魚線。

“我這裡有一卷大約0.35毫米的尼龍魚線,強度和隱蔽性都還不錯,足夠編織一張小型刺網了。”

在一堆木材邊角料中,挑選出一根拇指粗細、約四厘米長的乾燥木棍。

林予安將木棍在鏡頭前展示說道:“我計劃編織菱形網眼大約在四厘米左右的刺網,用這根小木棍作為參照,能保證網眼大小的基本一致。”

找到了一塊地面平整陽光能夠照射到,但又略微避風的區域。便成了他臨時的織網工坊。

他先架起幾棵雲杉樹幹,距離大概保持在兩米左右,用傘繩緊緊地拉起了一條“起綱線”,作為編織刺網的起始基準。

“我要從這張網的上綱開始編織第一排網眼。”

林予安從那捲珍貴的尼龍魚線上解下約七八米長的一段,以一個牢固的“雙套結”,緊緊地系在起綱線的左端。

“用四厘米木棍作為規尺,將魚線從起綱線下方向右繞規尺一週,回穿後形成標準線圈。”

“這個動作必須保持每次繞尺力度一致,否則網眼會大小不均。”

緊接著他的手指翻動,將魚線的自由端穿過剛才形成的線圈,並用力一拉,在起綱線上打下第一個標準的“平結”。

“刺網的網結有很多種,其核心要求就是必須牢固,並且在魚兒掙扎時不能自行鬆脫,否則網眼大小就會改變,影響捕魚效果。”

林予安對著胸前的運動相機演示,儘可能的放慢動作,希望能拍攝到打結的每一個細節,確保觀眾能夠看明白。

尼龍線在他手指間熟練地穿梭、拉扯、收緊,一個標準的半菱形網眼便清晰地出現在起綱線上。

“打第一個結的時候,一定要確保它緊緊地依附在起綱線上,並且形成的線圈長度剛好等於木棍的長度”

“這樣我們第一個網眼的大小就精確地確定下來了,這個基準非常重要。”

然後他再次重複剛才的動作——將魚線繞過木棍,穿梭,打結,拉緊,在起綱線上打下了第二個結。他不斷重複著這個看似簡單,卻極其考驗耐心的過程。

很快在起綱線上,一排整齊的、大小基本一致的半個菱形網眼漸漸延伸開來。

林予安計劃這張刺網的寬度大約在兩米左右,這意味著第一排大約需要打下四十多個這樣的網結。

“一定要記住,第一排網眼是整張漁網的基礎,如果第一排就歪歪扭扭或者鬆鬆垮垮,那麼這張網織出來,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當第一排的半網眼全部完成後,他開始編織第二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