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微弱的火焰和熱氣緩緩地烘烤著窯壁,窯的頂部此時是敞開的,以便水汽能夠充分散發。
這一次林予安是從早上開始燒窯,小火燒了數小時之後,開始大火燒製,一直到深夜。
林予安判斷窯體已經充分乾燥並且初步燒結後,他才慢慢熄小了火,讓它自然冷卻一晚。
第二十三天,雖然這些天林予安差不多每天都會有條小魚進賬,但是節目組的要求,前期平均每天釣魚不能超過兩條。
所以他的食物消耗還是有些快的,有些要見底的趨勢,他需要加快速度來完善這項工程!
這段時間,他已經完全沉浸到了這項挑戰中,儘可能的不用空間作弊,完全靠自己的能力。
“早上好,我的地面升焰窯,今天正式完工,可以投入使用了!”
“新窯建好,第一把火,我們就用來燒製這個陶磚模具和那幾塊窯頂封板。”
林予安拍了拍溫熱的窯壁,眼中充滿了期待。
他拿起已經風乾的黏土模具和泥板,小心地從窯的頂部開口處,將它們放入窯室中央陶箅子之上,留有空隙以利於熱氣流通。
然後,開始在下方的火膛添柴。
這一次燒製,他格外謹慎,依然想一次成功!小火預熱階段,耐心地等待著,觀察著窯頂開口冒出的水汽。
約兩小時後,水汽消失,他開始逐步加大火力。
火焰在窯內熊熊燃燒,土窯的保溫效能比之前的開放式火塘好了太多。
林予安不斷新增乾柴,透過觀察窯頂火焰的顏色和煙氣狀態來判斷窯內溫度。
當火焰變成明亮的橘黃色,窯頂幾乎看不到黑煙,只有透明的熱浪時,他知道溫度已經達到了燒結陶器所需的程度。
這場高溫煅燒持續了大約七八個小時。
林予安停止添柴,讓火膛內剩餘的木柴燒成炭火後,便小心地將風乾好的,備用陶泥板一塊塊地蓋在窯頂的開口上。
然後又用一些溼黏土將泥板之間的縫隙,和與窯壁接觸的邊緣封堵起來,同時也將添柴口封死,開始進行“焐窯”。
又過了一夜,當窯體徹底冷卻下來,林予安懷著一絲緊張與期待,小心地移開窯頂已經有些四分五裂縫隙的封泥板。
但還是有不少碎泥塊掉入窯室中,幸好影響不大。
林予安伸手從窯中取出那個陶土模具和幾塊陶板。它們敲擊起來也能發出清脆的“叩叩”聲。
他興奮地向鏡頭展示著:“又成功了!夥計們,看看!我覺得我之後可以去運營一個陶瓷工作室了!”
“陶磚模具,還有用來封窯頂的陶板,都一次完美燒成!雖然這模具邊緣還是有點不規整,但這幾塊陶板的平整度都相當不錯!”
“而且我的火窯已經徹底陶化,不怕雨水的侵蝕了,但我仍需要搭建一個遮雨棚,用來放置黏土磚坯。”
。